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是在所有评价主席里,最简约,最直白,最客观,最中肯,最公正的评价。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雷洁琼绝对算得上是个有分量的人物。她不仅是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为新中国法治和民主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前辈。 她经历的风雨、见证的变迁,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正因为有着这样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历史感,雷洁琼对毛泽东那句“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评价,才格外有分量。 这句话,没什么复杂的修饰,直接明了、坦率有力,说的是大实话,也是真心话。 雷洁琼1905年出生在广东江门,她家里比较开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后来考上北京大学,正好赶上五四运动,那会儿全国上下都在思考怎么救国、怎么改变命运。 她很早就投身社会运动,支持妇女解放,反对外来侵略。 抗战时期,雷洁琼积极参与救亡活动,也为后来的新中国法治工作打下了基础。她的政治立场一直很明确,就是爱国、进步、民主。 说到雷洁琼和毛泽东的交往,得追溯到1944年,那时她去延安考察。延安当时是我国革命的大本营,很多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都想去看看。 雷洁琼见到毛泽东的第一印象,就是没啥架子,特别随和,喜欢和大家聊天。毛泽东知识面广,能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得来。 一次座谈会上,毛泽琼就直接问了主席怎么看“划江而治”的问题。毛泽东回答得特别坚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这种信念感和大格局,给雷洁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觉得,毛泽东不是在为自己打算,而是处处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前面,这种格局和气魄,确实让人佩服。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重要职务。 她积极投身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她经历了我国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全过程,也亲身参与了很多重大决策和讨论。 在土地改革、宪法制定等关键时刻,雷洁琼都能感受到毛泽东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把握。 她不是那种盲目崇拜的人,也不是“歌功颂德”型的政客。她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分量。 她说,毛泽东始终坚持“公”为先,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尊敬。 不过,历史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雷洁琼的丈夫在“文革”前后曾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冤枉。 作为妻子,她心里当然不好受。但她并没有因为个人遭遇就否定整个历史阶段,也没有因此对毛泽东产生偏见。 雷洁琼一直认为,历史人物要放在时代背景下去看,不能用一时一事来下结论。 她说,“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其实就是提醒大家,不能光盯着局部的缺点,更要看到历史的主线。 她亲历那些风浪,感受过喜悦,也经历过难过,但她的立场一直没变。她始终实事求是,力求客观。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雷洁琼已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年纪也大了。 1993年,她已经九十岁高龄,专门坐车去湖南韶山,去毛泽东故居。 她的身体其实挺弱的,但她还是坚持去了。有人同行时说“我们来参观”,雷洁琼立刻纠正:“是来瞻仰的。” 她在纪念馆留言本上,颤巍巍地写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八个字。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几十年的沉淀和思考。她用自己的行动和话语,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深厚敬意,也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历史的角度。
1975年,蒋刚咽气,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没想到,一向憨厚的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