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在广州的家中,陈纳德的妻子陈香梅刚生完孩子没有多久,她躺在床上,怀里抱着婴儿,陈纳德坐在床边,一家人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香梅和陈纳德,一个是出身北平外交世家的战地记者,一个是驰骋中国上空的飞虎队指挥官,他们之间横亘着33岁的年龄差、语言和文化的距离,还有当时社会的种种偏见,但他们的人生在昆明交汇,从此走上了一条令人敬佩的共同道路。 年轻时的陈香梅,生活几经动荡,母亲早逝后,她和五个姐妹四处避难,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几位姐妹仓皇逃离,远在美国的父亲陈应荣想起了老友陈纳德,写信托付照顾女儿,信件和银元最终通过陈纳德的部下送到了她们手中,这份援助,在战火纷飞中如同一道曙光。 后来陈香梅抵达昆明,并凭借优秀的英文能力进入中央通讯社,成为少有的女性战地记者,她渴望用笔记录真实,传递抗战的声音,也是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陈纳德,那次采访并不顺利,但却成为两人命运交错的开始,相识之后,两人之间的联系逐渐频繁,陈香梅协助翻译演讲稿,参与飞虎队相关的报道,随着时间推进,感情悄然生根。 1947年,两人终于在上海结婚,婚礼并不奢华,甚至显得朴素,但这场婚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外记者纷纷报道,一个22岁的中国女子嫁给了一位57岁的美国将军,不仅公众议论纷纷,陈香梅的家族也一度强烈反对,外祖父曾断言,家族中不能有人嫁给外国人,但陈纳德一次次上门拜访,陪长辈打牌,耐心交流,最终赢得了认可。 婚后生活并不轻松,陈纳德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中美航空发展的项目中,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尤其是1949年局势突变,蒋介石下令陈纳德三天内撤往台湾,就在陈香梅生产完不久,一家人仓促登上登陆艇,途中混乱不堪,陈香梅的伤口裂开,鲜血染红裙摆,怀中女儿哭闹不止,气氛濒临失控,所幸艰难登岸,但在台北的日子更加拮据。 陈纳德的顾问工资微薄,连奶粉都难以负担,为了维持生活,陈香梅典当首饰、深夜写稿,把稿费寄回家中撑起一家生计,翻译、写作、投稿,这些工作成为她在困境中抓住的浮木,生活的压力没有压垮她,反而磨砺出更强的意志。 1958年,陈纳德因肺癌病逝,终年65岁,他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教女儿骑自行车,也为未能亲眼见证女儿成人而感到遗憾,那一年,陈香梅33岁,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站在新的人生关口前,她没有选择沉溺悲伤,而是决定继续向前。 没有依靠、没有资源,陈香梅在美国重新开始,她学习驾驶,提升语言能力,从翻译和撰稿做起,逐步进入政府和媒体圈,1963年,肯尼迪总统任命她为政策顾问,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有华裔女性进入白宫工作,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尼克松、里根,还是克林顿,都曾向她征询对华事务的意见。 她的形象始终得体优雅,妆容精致,衣着考究,有人曾不解这份坚持,陈香梅却始终保持着对华人形象的高度重视,她希望外界看到,一个中国人也能在西方世界中自信地站立,优雅地发声,这种自信并非源自虚荣,而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责任。 尽管身份变为美籍,陈香梅对中国的情感从未改变,她设立教育基金,资助希望小学建设,将思念故土的情绪转化为实质的贡献,在她办公室里,永远挂着那张泛黄的结婚照,飞虎队的金色胸针,也始终别在心脏的位置,这些都不只是纪念品,而是她人生坐标的起点。 90岁那年,陈香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胸前挂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风吹过银发,眼神依旧坚定,那一刻,站在她身后的,不只是历史,还有她一生坚持的信仰。 2018年,94岁的陈香梅在华盛顿家中安详离世,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坚韧、忠诚和担当,那段仅有十一年的婚姻,成为她一生的精神资源,她曾说,别人用一生丈量时间,她与陈纳德用十一年镌刻出深度,情感的厚度从不以岁月为衡量,而是以经历与付出来定义。 信息来源:新华社华盛顿2018年4月3日电《陈香梅女士在美国逝世》,人民网《陈香梅:战火中的传奇爱情》
1975年,蒋刚咽气,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没想到,一向憨厚的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