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国民党军中一个排长竟然带着“重礼”千里投奔红军,在半年的考验后,成功

熹然说历史 2025-09-02 23:33:20

1929年,国民党军中一个排长竟然带着“重礼”千里投奔红军,在半年的考验后,成功成为了一名革命者,身陷数次大战,战功赫赫。几十年的战斗生涯,原以为会被授予一个不错的军衔,但是却发生了“意外”,就连罗荣桓都不知道怎么评定了,他究竟是谁? 一个国民党排长,1929年冬夜带着”宝贝”投奔红军,连彭德怀都要亲自接见。可他征战十六年,军衔升迁却慢得出奇,授衔时罗荣桓都犯了难——按资历够中将,按职务只能是少将,这个难题怎么解决? 叶长庚,原名叶樟根,1903年出生在浙江开化县一个贫寒农家,8岁就开始替人放牛,12岁打零工。这个穷困潦倒的小子,谁能想到他会成为开国将军? 1926年,他给本村陈姓地主当脚夫去了广东韶关,就在那里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二军五师十三团机枪连当战士。当时正值北伐高潮,他随军北伐,参加了攻克南昌、南京两大战斗,因作战勇敢被升为机枪连代理排长。连长看他”叶樟根”这名字太土,干脆给他改名叫叶长庚,取长庚星的意思,希望他前途光明。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量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无情屠杀。这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叶长庚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开始怀疑,自己参军到底是为了什么? 1928年,叶长庚部奉命驻守景德镇,当时江西红色风潮极盛,有不少地下党进入叶长庚部做兵运工作。本就同情共产党的叶长庚没有阻止,反而经常会给方志敏部提供武器。这家伙胆子可不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要帮共产党。 1929年,叶长庚随军移防孤江一带,与彭德怀红五军交战。红军执行的是优待俘虏政策,愿意留下的可以留下,不愿的也发放路费回家。这个政策震撼了叶长庚,他从归队的战友那里听说,红军那边官兵一致,真心为穷苦百姓办事。 机会来了。1929年12月上旬,上司命其率队往吉安孤江边攻打红军,他趁这个机会,带了本排的22名战士以及2挺重机枪、8支步枪,投奔了红军。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重礼”!要知道,当时红军穷得叮当响,这两挺重机枪对他们来说就是宝贝疙瘩。 当时红军代表按规定要奖赏每挺重机枪250块大洋,每支步枪50块,叶长庚忙说:“我们从国民党军队来投奔红军,是为了寻找光明道路,不是为钱来的。”这句话让在场的红军战士都感动得不行。彭德怀军长知道了此事后,特地安排时间接见了他。 不过,信任不是一句话就能建立的。红军对叶长庚进行了半年的考验期,1930年4月红军党组织根据叶的表现,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从放牛娃出身的小子,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历任红五军军部特务队机枪大队大队长、红八军四二团团长、赣南独立十二师师长、汀湘赣军区代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家伙打仗真是不要命,长征刚开始不久,叶长庚便不幸患上了疟疾,持续的高烧使他每走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尽管如此,他仍然咬牙坚持着前行。 到1932年6月就担任了江西军区独立十二师师长。可就在这个职位上,叶长庚遭遇了挫折。1932年7月,粤系军阀余汉谋让麾下第一师李振球部进攻赣西南,叶长庚知道不能硬碰硬,便决定率主力转出外线作战,只留少部分武装坚守苏区。战后独立十二师的负责人都受到惩罚,叶长庚也被撤去师长职务并留党察看半年。 抗战爆发后,叶长庚在晋察冀军区担任要职。战争夺去了他年幼的儿子——1939年9月,日军突袭灵寿,他的儿子就寄养在老乡家中,有汉奸告了密,鬼子知道是他的孩子,就下了毒手。痛失爱子的叶长庚,在战场上更加拼命地杀敌。 解放战争期间,叶长庚被派到黑龙江剿匪,一年时间消灭土匪3万余人,稳定了全省局面。直到1948年,他才升任为第50军第一副军长。算起来,距离1932年担任师长已过了16年,他却只升了半级,这在全军中都非常罕见。 为啥升得这么慢?原因很简单,这家伙打仗太拼命了,在战斗生涯中负伤10多次,经常需要离开前线养伤,错过了许多立功升迁的机会。战争年代,一场大仗打下来就能决定很多人的晋升,他老是在医院躺着,自然就落后了。 1955年授衔时,罗荣桓元帅负责军衔评定工作,叶长庚的授衔问题让罗荣桓左右为难。按照资历叶长庚深厚的革命经历足以授予中将衔,但当时中将的评定标准为1952年评级正军级以上,而叶长庚因伤病影响仅担任副军长一职,按规定无法授予中将衔。 罗荣桓就主动找到了叶长庚谈话,谁知道叶长庚一听这话,不但没有丝毫反驳,还笑了起来:“罗帅,我一个穷脚夫能当上将军,就很知足了,啥衔不衔的,只要能为国家做事就行。” 最终叶长庚被授予少将军衔,并同时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这三枚一级勋章,是对他辉煌革命生涯的高度肯定,也是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精神的最好见证。 1986年,叶长庚在南昌逝世,享年83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