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过去50年,作为核轰炸日本两次的飞行员,斯韦尼少将为啥依然认为“原子弹下无冤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9-03 08:09:56

即使过去50年,作为核轰炸日本两次的飞行员,斯韦尼少将为啥依然认为“原子弹下无冤魂”?因为核轰炸是“必要之恶”,符合“最后手段”和“相称性”原则。 1995年,斯韦尼少将之所以要作《原子弹下无冤魂》演讲,就是因为50年过去之后,美国国内对当初给广岛和长崎种蘑菇产生了争议。日本变成了受害者,美军反倒成了凶残成性的征服者和报复者。 其实,美国当初之所以决定对日本扔原子弹,主要是距离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为就越疯狂。美国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牺牲,而日本已在最大程度上显示出:它就是一台冷酷无情、残暴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无论战事多么令人绝望,无论机会多么渺茫,无论结果多么确定,日本人都会战至最后一人。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光荣,日军会全力以赴杀死尽可能多的美军。甚至发起自杀式冲锋,高呼“天皇万岁”与美军同归于尽。 所以,塞班岛美军阵亡3000人,最后几小时竟然死了1500人。硫黄岛美军阵亡6000人,伤2.1万人。冲绳岛美军阵亡1.2人,伤3.8万人。在冲绳海域,仅神风敢死队的自杀式攻击,就嘎掉了5000名美军。 与此同时,日军还制定了“一亿玉碎”的本土防御计划。所以,美国预计日本将比投降前的纳粹德国更疯狂,从而推算进攻其本土,盟军将付出100万伤亡代价。但50年后,竟然有人认为进攻日本本土,只要死4.6万人就够了,简直匪夷所思。 当时,日本曾公开要挟,只要美国大兵敢踏上日本本土,他们就处决所有盟军战俘。为此,日本早就为大屠杀做好了准备,强迫盟军战俘为自己挖掘坟墓。 7月26日,《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压根就不屑于接受和考虑,打算拖延时间,为谈判争取有利条件。 其实,在8月6日扔核弹之前,美国已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几个月了,很多日本城市化为火海,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死去。但日军却誓不投降,准备牺牲日本民众,以换取他们所理解的光荣和荣誉,不管死多少人。 但即便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日本军部依然认为这只是一枚炸弹而已,日本可以继续坚持。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正式加入围剿日本关东军,但日本依旧坚持不投降。 其实,最初的轰炸名单是包括东京的,但美陆军部长史汀生把它去掉了,毕竟这玩意是日本古都。另外,李梅大师在东京搞烧烤时,也一直避免轰炸东京皇宫,或许杜鲁门政府早就在算计战后事宜了。 那为啥轰炸广岛和长崎?因为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集结了强大的防御力量。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兵工厂:长崎造船所和长崎制铁所,而且都配置在市民区。 其实,日本民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但在军国主义机器中,他们也是“被动的同谋者”。他们通过默许、服从和民族主义狂热,维持着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所以,别瞎扯什么日本平民是无辜的。 魔幻的是在裕仁宣读《终战诏书》之前,日本军方依然声称可以,而且应该继续战斗。一个陆军军官团甚至发起叛乱,试图截获并销毁天皇向日本人宣布投降的诏书。 其实,斯韦尼的愤怒源于一种认知:原子弹本身的破坏性和悲剧性不容否认,但它不能被抽离出日本军国主义所启动的暴力链条。把它单独拎出来进行道德审判,这属于历史修正主义,战争不死他家人。 就像日本将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等同,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等价性谬误。前者是战争结束过程中注定的悲剧事件,且原子弹轰炸符合“最后手段”与“相称性”原则,否则会死更多人。南京大屠杀则是日军针对平民的蓄意暴行,是禽兽行为。 所以,历史判断必须拒绝抽象化,应该深入具体历史情境的复杂性。战争伦理也不能仅限于武器选择的技术性讨论,而是应该追问战争本身是如何扭曲人性,最终迫使人们在不可选项间做出选择。 二战结束之后,有人问杜鲁门当初是否还有其它选择,杜鲁门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接着提醒提问者:记住,珍珠港的死难者也没有其它选择!

0 阅读:16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鱼记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