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炎烬 2025-09-04 04:12:08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福特号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未来科技”的标签,电磁弹射系统、先进拦阻装置、自动化弹药升降机,几乎所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都被塞了进去,在纸面上,这看起来是一场完美的升级,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隔着一条叫“可行性”的鸿沟,电磁弹射被寄望于替代传统蒸汽系统,号称更快更省、更轻更精准,然而测试显示,它平均弹射几百次就出一次故障,远远达不到最初设定的标准,而那个被称作“先进”的拦阻装置,竟然连软件都能死机,导致舰载机降落时频频发生事故,在如此重要的系统上出现不稳定,直接影响的是航母的战斗力和舰载机的安全。 更令人头疼的是弹药升降机,按计划,福特号应该拥有全自动、高效率的弹药运输系统,实现武器从仓库到甲板的流畅传输,可现实呢?服役第一年,11部升降机只有两部能正常运行,剩下的不是调试失败就是干脆“罢工”,靠人力搬运弹药的场景,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回到了二战年代,这些看似单独的问题,背后其实连接着一个更大的系统性困局。 当初立项时,福特号的预算是105亿美元,到了交付时已经涨到128亿,几年内修修补补更是快要触碰200亿美元的红线,花了这么多钱,结果却连基础性能都没保障,不仅让军方头疼,也让国会抓狂,而这艘航母的建造时间也一拖再拖,从项目启动到真正具备部分作战能力,整整跨越了二十年,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也没好到哪去,交付时间一推再推,建造周期已经逼近14年,第三艘“企业号”更是被迫减缓进度,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难产”,更是“系统老化”的体现,福特号所依赖的许多关键零部件,来自数量极少的供应商,疫情期间,一些企业倒闭、产能下降,导致整个供应链频繁中断,再看造船厂的工人结构,焊工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30岁以下的技术工人不到5%,工程师青黄不接,技术人才断层严重,制造力难以支撑如此复杂的工程,即便投入再多预算,也无法立刻弥补产业链的结构性短板。 在福特号接连陷入麻烦的同时,中国的航母发展路线却走得稳健且清晰,从辽宁舰的试验起步,到山东舰的全面国产化,再到福建舰搭载电磁弹射系统,每一步都踏得扎实,福建舰采用中压直流供电系统,电力损耗低、输出稳定,电磁弹射装置的测试表现也更为亮眼,在八次模拟弹射中就达到了设计标准,效率和可靠性显著领先,这一切背后,是长期积累与谨慎推进的成果。 马伟明作为中国船舶电气系统领域的权威,一直强调技术必须经过严密验证,再应用于实战平台,他主导的中压直流路线,强调系统稳定性和能源效率,而不是盲目追求“炫技”,与之对比,美国选择了中压交流技术,初衷是创造“代差优势”,但现实却将其拖入了技术整合的泥沼中,当系统成熟度不足时,把多种新技术强行装进一艘新舰,注定会带来连锁反应。 福特号的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也开始牵动战略部署的神经,2025年初,美国在西太平洋一度出现“无航母期”,因为旧的尼米兹级陆续退役,而新的福特级却迟迟不能顶替,这种空窗期直接削弱了区域的威慑力,也暴露出对单一平台过度依赖的风险,美国国会曾经设下死线,希望在2024年底前解决关键系统问题,但至今没有明显突破,现在,军方不得不考虑是否继续投钱,甚至开始讨论是否取消后续舰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的福建舰在2025年进入最后测试阶段,预计年底就能全面服役,其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具备支持隐身舰载机起降的能力,显示出在电磁弹射技术上的成熟度已远超预期,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积累还在反哺其他舰艇平台,例如055型驱逐舰上的能源系统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整体作战体系的协同能力。 福特号的困境,折射出两种技术路线的分歧,一方选择集中突破、追求跨越,一方则坚持积累优化、稳步推进,表面上看,追求“超前一步”充满雄心壮志,但如果系统基础不足,就容易陷入“整合陷阱”,一个系统的先进性不是由堆叠多少黑科技决定的,而是能否在实际条件下稳定运行、形成可靠战斗力。 从技术战略的角度看,福特号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局面,并非单纯因为某一项技术失败,而是整个系统设计、资源配置、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之间的错位,当这些环节没有协同发展,再先进的理念也难以落地,反观中国的路径,虽然起步晚,但每一步都围绕验证、积累、优化展开,最终在关键节点实现突破,反而走得更快更远。 信息来源:中华网:如何看待美军新航母继续延期 烂尾工程再延期

0 阅读:114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