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后央视主持人称平视美国,孙玉良:彰显外交自信的实力】
天安门广场上空“九三大阅兵”的彩烟尚未完全消散,央视演播室里传出主持人康辉沉稳而自信的声音:时代不同了,中国已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再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平视”一词,是一位资深新闻主播对国家地位变化的深刻观察,更是对中国外交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最佳注解。
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民族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实力支撑的国家地位之自强与自信,是中国外交不卑不亢姿态的真实写照。这种平视世界的姿态,源于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大国重器震撼登场,尤其是令许多评论员和战略观察家目瞪口呆的“东风61”亮相以及可以打遍全球每个角落的解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能力。
我是在北京厚德养老院与入住老人们隔着屏幕看九三阅兵的。九三阅兵场上,铁甲铮铮、战鹰呼啸。徒步方队排面整齐,步伐有力。装备方队铁流滚滚,势不可挡。这些场景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曾几何时,人民军队气多钢少,子弹打完了拼刺刀。而今天,百年建军成效斐然,人民军队钢多气足,许多新型战略武器首次公开亮相,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巨大进步。从“万国牌”装备到全部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国军队无论在体系还是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像美国一样,在世界各地实行霸权主义,可以耀武扬威了。我注意到一些网友的评论,说很自豪中国可以成为“列强”了。那意思是说,中国可以和美国前国务聊布林肯的外交态度一样,以“实力地位”同他国对话。这种理解是严重的误读,因为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外交政策的核心基石。这些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最早是周总理在1953年12月底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协定中。“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这是当前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国外交的定位。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显著提升。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甚至坦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过去三年间,皮尤研究中心、BBC等多家国际机构的民调显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持续上升,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反观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到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其“世界警察”形象持续受损,盖洛普民调显示,全球仅37%的人认可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
中国全球好感度的“逆袭”并非偶然。从“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搭上发展快车,到新冠疫情中坚持疫苗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中国用行动证明:大国担当不是口号,而是帮老百姓修路架桥、解决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外交策略很接地气——疫苗援助送到非洲村口,基建项目扎根拉美雨林,甚至连汤加火山救援时,中国货轮比某些西方国家快了整整两天。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谁真心为世界谋发展,谁心里只装着自己的小算盘,各国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这份“逆袭”背后,是中国与世界相处时始终不变的初心——不搞霸权扩张,只求合作共赢。
中国可以平视西方世界,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上合组织峰会等国际场合,中国展示了维护多边主义的决心,与各国共同维护更具多极性的国际秩序。通过推动安全、经贸、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中国意在为全球南方提供更多区域公共产品,并以此回应当前国际秩序与治理体系中的不确定性。“上合峰会”和“九三阅兵”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搞强加于人。
这次九三阅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分水岭,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也是新时代中国军队风采的豪迈展现,是对开创世界和平未来的庄严宣告。阅兵场上,那整齐的步伐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那轰鸣的引擎是对未来和平的承诺。正如央视主持人所感慨的——中国终于可以平视世界。这种平视不是傲慢自大,而是基于实力支撑的自信从容,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自然呈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