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慈禧和六王爷翻云覆雨后,慈禧站起身背对他说:“现在新皇继位,一切尘埃落定,还请王爷主动革职归乡。”六王爷听完,不可置信地看着她。 奕䜣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 咸丰十一年七月,三十岁的咸丰皇帝躺在龙榻上,脸色蜡黄如纸,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滞涩。 刚过而立之年,却要抛下这万里江山,更让他忧心的是,六岁的儿子载淳年幼,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传朕旨意,着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皇太子理政。” 咸丰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旁的太监颤抖着记下圣旨。 他刻意避开了自己的亲弟弟 —— 恭亲王奕訢,这位六王爷聪慧过人、手握部分兵权,咸丰既忌惮他的能力,又担心他会威胁到幼帝的皇位。 彼时,慈禧还是兰贵人,虽已母凭子贵成为圣母皇太后,但在八位顾命大臣的压制下,连批阅奏折的权力都被限制。慈禧深知,若不打破这局面,别说掌控朝政,她和载淳的性命都可能岌岌可危。 “姐姐,肃顺等人如此嚣张,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啊!” 慈禧握着慈安太后的手,慈安性子软弱,面对顾命大臣的强硬:“可咱们是女子,又没有兵权,能怎么办呢?” 慈禧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低声道:“办法倒是有一个,只是需要一个可靠的帮手 —— 六王爷奕訢。” 奕訢此时正在北京,因咸丰的猜忌,一直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但他对肃顺等人专权早已不满,更不甘心自家的江山被一群外臣把控。 当慈禧派去的亲信太监李莲英悄悄带着密信来到恭王府时,奕訢拆开信,看到 “肃顺乱政,幼主危殆,望王爷以宗室为重,共除奸佞” 这几句话,手指紧紧攥住了信纸。 “李公公,回去告诉太后,本王愿为社稷出力。” 奕訢的声音坚定,他知道这是自己重回权力中心的最好机会,也是挽救清朝统治的唯一选择。 几天后,奕訢以 “叩谒先帝梓宫” 为由,悄悄抵达承德。趁着夜色,乔装成普通侍卫,从避暑山庄的侧门溜进了慈禧的寝宫。“六王爷,你可算来了!” 慈禧等奕訢来了,慈禧连忙起身。 两人商议了很多事,越聊越投机,从深夜一直商议到天快亮,不仅确定了政变的具体步骤,还约定好政变成功后,由奕訢担任议政王,辅佐幼帝,慈禧则实现 “垂帘听政”。 他们二人策划了震惊朝野的 “辛酉政变”,以慈禧和奕訢的完胜告终。 不久后,六岁的载淳登基,改元同治,慈禧和慈安开始 “垂帘听政”,奕訢则被封为议政王,兼管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时间权倾朝野。 那段时间,慈禧和奕訢配合默契,奕訢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试图让清朝 “自强求富”;慈禧则在朝堂上为奕訢撑腰,打压那些反对洋务的保守派大臣。 “六王爷,江南制造总局的进展如何?” 一次朝会后,慈禧留下奕訢,关切地询问洋务运动的情况。 奕訢躬身回答:“回太后,江南制造总局已能仿制洋枪洋炮,下一步还计划建造蒸汽轮船。只是经费紧张,还请太后从国库中调拨一些款项。” 慈禧沉吟片刻,点头道:“洋务乃国家大事,经费之事,哀家会让人妥善安排。你只管放手去做,有哀家在,没人敢阻拦你。” 奕訢心中感激,再次行礼:“谢太后信任,臣定不负太后所托。” 可权力的天平,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倾斜。随着同治皇帝逐渐长大,慈禧的权力欲也越来越强。她觉得奕訢已经成了自己掌控朝政的阻碍,必须想办法削弱他的权力。 同治四年三月,慈禧终于找到了机会。翰林院编修蔡寿祺突然上了一道奏折,弹劾奕訢 “揽权纳贿,徇私骄盈”。 慈禧看到奏折后,立刻召来奕訢,不等他辩解,就拿出早已拟好的懿旨,厉声宣读:“恭亲王奕訢着即革去议政王、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回府闲居!” “太后,臣何罪之有?” 奕訢的声音带着颤抖,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慈禧冷冷地看着他,语气不带一丝温度:“蔡寿祺弹劾你的罪状,条条有据。你在朝堂上培植亲信,独断专行,难道还不算有罪吗?” 奕訢想要争辩,可慈禧根本不给她机会,挥手让太监把他 “请” 了出去。 经此一事,奕訢彻底明白了慈禧的心思 —— 她可以利用自己,但绝不允许自己威胁到她的权力。从那以后,奕訢变得小心翼翼,不再像以前那样直言进谏,凡事都先看慈禧的脸色。可即便如此,慈禧对他的打压也从未停止。 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立四岁的载湉为帝,即光绪皇帝,继续 “垂帘听政”。此时的奕訢,在朝堂上早已没了往日的锋芒,处处受制于慈禧。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奕訢主持的军机处因指挥不力,导致清军节节败退。慈禧抓住这个机会,以 “委靡因循” 为由,将奕訢和军机处的几位大臣全部革职,史称 “甲申易枢”。 这一次,奕訢彻底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回到恭王府,过起了闲居的生活。 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重。慈禧得知后,曾派人去恭王府探望,但也只是象征性地慰问了几句,并未提及恢复他的职务。 不久后,奕訢病逝,享年六十七岁。慈禧虽然追封他为 “忠亲王”,但在朝堂上,却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六王爷。
庚子事变后,洋人要求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名单递给慈禧时,慈禧圈下一个名字
【49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