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啊,我都没法扯着脸皮说,当时鬼子一边蹂躏我的身体,一边兽性大发地咬下我一块

红尘旧梦难回首 2025-09-05 03:30:27

“羞耻啊,我都没法扯着脸皮说,当时鬼子一边蹂躏我的身体,一边兽性大发地咬下我一块肉,这就是伤疤!”这是慰安妇幸存者之一李连春说出的证词。 很多人一听“慰安妇”,脑子里就是一团模糊的仇恨和苦难。但李连春,她不是一个符号,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听说她生前特爱穿白衬衫,干干净净的,说话有股子东北味儿。不提过去的时候,你瞅着她,兴许觉得就是个邻家大姨,眼神里有股子劲儿,但藏得挺深。 她不是天生的斗士。没有谁生下来就是为了去跟一段国仇家恨死磕的。年轻的时候,谁不琢磨着过点安生日子?有个家,有个知冷知热的男人,生个娃,也就踏实了。但她没得选,时代的大巴掌扇过来,直接把她的人生拍进了泥里。那年她才十几岁,在家乡被日军掳走,之后发生的事,就是那句标题里的证词——那种痛,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刻在尊严上的。那个伤疤,不仅在她身上,更烙在她一辈子的时间里。 这事儿最磨人的,是那种说不出口的“羞耻感”。你看,李连春奶奶用了一个词,“扯着脸皮”。一个女人,得把自己撕开多大的口子,才能把这种隐私的、屈辱的经历,一件件摆在法庭上,让全世界围观?这比单纯的勇敢要复杂得多。那里面有豁出去的决绝,有对公道的渴望,更有对自身遭遇的巨大愤怒。 她后来嫁了人,丈夫叫王有志。这是她故事里,一抹最暖的底色。因为那段经历,李连春不能生育。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一个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简直就是“原罪”,唾沫星子都能把人淹死。可王有志这个男人,愣是顶住了所有的闲言碎语。人家问他,你图啥?他嘴笨,说不出大道理,就一句:“这个家,不是靠孩子撑着,是靠你我。” 这话,今天听着都觉得硬气。在那个所有人都盯着“香火”的年代,一个男人能说出这话,等于是在用自己的一辈子,给她那颗破碎的心当支架。李连春深夜里会偷偷问自己,我这样了,你图啥?丈夫的回应,不是甜言蜜语,可能就是多给她碗里夹块肉,或者在她盯着窗外发呆时,默默给她披件衣裳。这种爱,是在苦水里泡出来,又被岁月晒干的,特别结实,也特别沉。 所以你看,李连春后来能一步步走出去,走到北京,走到日本的法庭上,她背后是有支撑的。这个支撑,不是什么宏大的口号,就是一个叫王有志的普通男人,给了她一个可以喘口气、不用时刻觉得自己“不干净”的家。有了这个退路,她才有力气往前冲。 她去作证,去指控,不是为了出名。她站在那儿,手是抖的,声音也是。她把那块“伤疤”的故事讲出来,整个屋子都静得可怕。那不是表演,那是一个灵魂在对自己前半生的苦难做一个交代。她要的,不只是赔偿,更是一个理儿,一个“人不能被那样糟蹋”的理儿。 这些年,我们总说勿忘历史。可怎么算“不忘”?是教科书里几行字,还是纪念馆里几张黑白照片?都对,但都不够。真正的不忘,是得记住李连春这样的人,记住她的挣扎,她的恐惧,和她那点不甘心。她不是完美的英雄,她也怕,也软弱过,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站出来。这份“选择”本身,就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有力量。 2025年,情况怎么样了?日本政府的态度,还是老样子,在一些措辞上绕来绕去,一个真诚的、让所有受害者都能接受的道歉,始终没来。而另一边,是幸存者一个个地走了。这场跨越了80多年的诉讼,变成了一场和时间进行的、注定会输的赛跑。 我们现在能做的,反而是更具体了。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那个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就把李连春她们的故事和证物都保存了下来,让后人有个地方可以去看,去感受。再比如,不断有新的纪录片、新的研究出来,一遍遍地告诉世界,这件事没完,也不能完。这些努力,就像是和遗忘的拔河。只要我们还在用力拉,那段记忆就不会被拖进虚无。 李连春的故事,其实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一个人,在经历了极端的恶之后,要如何与自己、与世界相处?她没有选择沉浸在仇恨里,也没有选择彻底遗忘。她选择带着伤疤活下去,并且把它指给别人看。她用一种近乎笨拙的执着告诉我们,有些伤口,不能等它自己愈合,你得逼着全世界都看见它在流血。 她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讨公道,她是在为我们所有人守着一条底线,人的尊严,不容践踏。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面对多大的强权,这条底线都不能退。 如今,只剩下7位老奶奶了。她们就像是历史的回音壁上,最后几声微弱的回响。当她们也沉默,这个世界会不会就此安静下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李连春奶奶的故事,只要还有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愿意去听,去讲,那她的声音,她指着伤疤时那颤抖的手,就不会真正消失。

0 阅读:0
红尘旧梦难回首

红尘旧梦难回首

红尘旧梦难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