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阅兵中轰-20并未亮相,这引发了部分军迷的疑惑,甚至有人怀疑轰-20项目是否已经下马。实际上,轰-20很可能是遇到了研发进度滞后的问题。过去二十年,国内外军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轰-20的应用场景也与立项之初大不相同,这或许导致了项目的重新调整。
轰-20立项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大国对抗。当时,由于我方武器射程有限,需要轰炸机具备隐身性能,以便突破敌国防空网,深入敌方境内轰炸重要目标。但如今,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远程打击无需再依赖隐身飞机深入险境,突破防空网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因此隐身性能不再是刚需 。
然而,当前武器射程足够远的情况下,轰-6的短板也日益凸显,其载弹量相对较小,在与五代机、六代机配合的体系化作战中,无论是对空、对地还是对海攻击,效率都不尽如人意。此时,具备大载弹量和长航程的轰-20就显得十分必要,而隐身性能则退居次要地位 。
在大国之间的体系化对抗中,我国已经拥有了五代机、六代机以及无人化装备,武器装备的先进性足够,但如果全靠五六代机承担所有作战任务,效率会比较低。因此,在五六代机之后配备一个大型的“武器库”,即轰-20这样的大型轰炸机,就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军事装备的发展需要审时度势。美国继续研发B-21,试图突破中国防空网进行突击轰炸,这种做法在现代战争体系下无疑是非常危险的。而我国根据自身需求和军事战略的变化,对轰-20项目进行调整,正是与时俱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