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呢,实事求是的讲,看1975年 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抱病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就知道那段历史是怎样的形势状况。 在《政府工报告》中,周总理描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强调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使国家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初步繁荣昌盛。同时,还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周总理首先肯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连续十三年丰收,1974年农业总产值比较1964年大幅增长,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工业总产值大增,主要产品和产量显著提高,建成一千一百个大中型项目。 还成功进行了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下桥,天堑变通途。大庆油田的成功开采,东北工业基地的建成等,以及外交上打破封锁,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同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周总理在报告中也提到了社会主义的贫穷,他所说的贫穷那是真正的贫穷,是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家底的贫穷。农业落后,旱涝不收,工业零基础,钢铁产量只有十几万吨。但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改变贫穷的意志和勇气,没有改变贫穷的智慧和谋略。 穷则思变,变则通。只有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战天斗地,就没有克服不了困难,就没有办不成、办不好的事,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努力决定成败,信心铸就辉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令世界公认。繁荣昌盛的局面是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勒紧裤带大干苦干的结果,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的结果。 成绩喜人但又催人奋进,周总理在报告的最后向全国人民发起号召并表示:“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伟大的创举啊。从一九四九到本世纪末就五十年的时间,四个现代化如果真的实现,中国必向世人昭示,这条巨龙要腾飞了。 世上没有如果,一九七六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悲痛和最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先后离我们而去。中国的天空阴云密布、危机四伏。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惊了中外。 值得庆贺的是,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力挽狂澜,在叶剑英元帅和汪东兴副主席的鼎力相助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反革命集团。同时,也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史期。 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二十八年建设,是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通过集中资源,我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基础工业框架,完成土地改革并推进农业集体化,保障了基本民生稳定,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普惠性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 同时,计划经济也存在某些局限性,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抑制了市场活力,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经济结构因侧重于重工业而失衡。这一阶段的探索既有应对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必然性,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镜鉴。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让中国共产党人认清了形势,摆正了方向。发展是硬道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应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呢,实事求是的讲,看1975
楠熙趣事
2025-09-05 07:37: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