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间,普京在即将离开北京之际,举办了一场信息量十足的记者会,那么他在记者会上讲了哪些要点,他又对泽连斯基隔空喊了哪些话呢? 信息来源:环球网--普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称访华成果“积极”,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 9月3日晚,当普京的北京之行临近尾声之际,他召开了一场记者会。 此问答并非例行之举,实则是经过巧思编排的战略宣告。 他灵巧地把乌克兰战场的具体数据,化作撬动全球格局的杠杆。 先是描绘出一个在军事上占尽优势的俄罗斯,然后基于这个实力地位,向东方和西方发出了完全不同的信号。 普京没有含糊其辞,他把战场态势讲得像一个既成事实。 他宣称,俄军正在所有战线上稳步推进,虽然速度有快有慢,但势头是向上的。 他生动地将乌军的战术形容为“补窟窿”,为了堵住更关键的缺口,只能把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比如把精锐的第95旅从苏梅方向抽走。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原来的防线只能交给战斗力弱得多的部队。这种拆东墙补西的调动,几乎在整个接触线上都在发生。 为了让这个说法更有分量,他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乌军战斗部队的人员配备率已经掉到了47%到48%的水平。 普京表示,当前局势已然逼近“极为危急的边缘”。 他甚至还补充说,连西方专家都承认,乌克兰能动用的预备队越来越少了。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将战场上的优势固化为一种公认的现实。 这种军事层面的自信,赋予他底气,使其能够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为自身行动进行辩护,彰显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 他说这场冲突的核心是为了人民的权利,是为了捍卫俄罗斯公民的安全与国家的完整,目标从来不是要去占领乌克兰。 在牢牢奠定了“胜利者”的形象后,普京转向了他的东方伙伴们。 他对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予以高度赞誉,称其为世界带来崭新希望。 此倡议堪称对少数国家主导的旧体系及单边主义的有力回击,展现出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他将中俄的能源合作,特别是“西伯利亚2号”管道项目,定义为两国面对西方压力的“强力牌”。这不仅能为中国提供稳定的天然气,更象征着两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接着,他把这个朋友圈扩大到了朝鲜。 他感谢朝鲜在冲突中展现出的“兄弟情谊”,并正式邀请金正恩访问莫斯科。这不仅是在巩固联盟,更是在展示俄罗斯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此番合作背后,蕴含着他对世界秩序的崭新诠释:国际社会理应更具包容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以及其自主抉择安全战略的权利。 这番言辞,如利箭般锋芒毕露,毫不留情地直戳他心目中美方霸权的要害之处,将对其的批判与不满展露无遗。 有了军事上的底气和盟友的支持,普京对西方的喊话就显得格外强硬。他判断乌克兰已经不具备发动大规模反攻的能力,因此,他为和谈设下了极高的门槛。 想和泽连斯基见面?可以,但不是不行,唯一的地点选择是莫斯科。而且,前提是对方必须展现出解决问题的真正诚意。这本质上是权力姿态的一种彰显。 它以无形之态,悄然释放着力量,于不经意间,让众人感知到权力的威严与存在,尽显其独特的影响力。 他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接受任何外部干预和制裁,西方的压迫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让俄罗斯的立场更加坚定。 他警告说,这种高压只会激发出更多国家的对立情绪。 有趣的是,他还点评了特朗普,认为其试图缓和全球紧张的努力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原因在于没能给予他国领导力和主权足够的尊重。 这番话的潜台词是,他才更懂这个多元世界的新规则。 所以你看,从一个关于乌军人员配备率的具体数字开始,普京层层递进,构建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军事优势支撑起了东方联盟的巩固,而这个联盟又让他有底气向西方开出强硬的条件。 这场在北京的记者会,远不止是对当前局势的回应。 它更像是一幅蓝图,描绘了普京心中那个基于实力、多极化、且不再由西方单方面主导的未来世界。 从本质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剑指未来话语权的舆论鏖战。各方在舆论的战场中激烈交锋,皆欲紧握未来发言的主导权,战况已然拉开帷幕。
9月3日晚间,普京在即将离开北京之际,举办了一场信息量十足的记者会,那么他在记者
经略简料
2025-09-05 11:32:23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