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凌少农向日本人购买布料,对方看他像军人,便提出了疑惑,凌少农一愣,随后笑道:“我就是新四军。” 凌少农1918年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国家乱成一锅粥,日军入侵让很多人家破人亡。他从小就见识到这些苦难,1938年夏天直接投身抗日,加入新四军,从底层战士干起。起初他负责基本巡逻和情报收集,慢慢因为表现突出,升到第三师侦察股股长。这个职位需要经常深入敌区,了解日伪军动向,建立本地联系网。他积累了不少经验,熟悉江北地形,也结识了一些可靠的地下工作者。这些经历让他在部队里成为骨干,处理高风险任务游刃有余。 到1942年,抗日根据地面临经济封锁,日军控制物资流通,新四军第三师战士们夏装发了,可冬衣布料短缺。部队刚收了麦子,旅部决定用麦子去敌占区新安镇换布匹。这个任务落到凌少农头上,因为他熟悉当地情况,常在那边搞侦察。日军对布匹管得死死的,小店存货少,大量采购容易暴露。他想了个办法,直接找日本商人换,因为他们仓库货多。联系上本地粮商马玉清帮忙,马玉清常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暗中支持抗日。马玉清引见日本商行经理吉田,这人靠日军背景占便宜,精于算计,不好对付。 谈判时,吉田怀疑凌少农不像商人,问起身份。凌少农直接承认自己属于新四军,还说正因为这样才能弄到大量麦子。吉田没想到这么直白,虽然狐疑,但商人重利,没深究。双方谈成协议,用五百石麦子换布匹,地点定在龙泉沟。两天后交易顺利,新四军派兵护送麦子,吉田运来布匹,点清货物后完成。布料运回根据地,战士们及时做了冬衣,解决了过冬问题。 抗日后期,凌少农继续执行类似任务,比如1943年护送伤员穿越封锁线到四师后方,确保他们得到治疗。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参与接收城镇工作。解放战争开始,他转入华东野战军,参加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在这些战斗中,他负责侦察敌情,组织情报网,收集兵力分布和补给信息,为部队决策提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到东北,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负责边防和哨所建设,直至退休。
就在刚刚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9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允许
【5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