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

历史透视眼 2025-09-07 02:20:45

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山东莒南县渊子崖村,天还没亮,冷风呼呼,村里人照常起早做饭、烧火、生炉子。 没多久,村口传来马蹄声和枪响,敌人来了。 这一仗来得并不突然。村长林凡义早就料到会出事。 日伪军前阵子刚派人来勒索粮食和物资,被村民当场撕了通牒,还附上了回信,八个字:“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这不是虚张声势。村子早在几年前就修起了围墙,五米高、一米厚,用的夯土,上面垛口、射孔一应俱全。 墙头建有炮楼,东南西北布防。村中早成立了自卫队,还有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队。别看是个小村,动员起来,比不少小县都强。 消息传开后,村里男丁上墙,妇女背弹药,孩子打水送饭,人人有事干。林凡义年纪轻,却说一不二。 带头站在墙上布置火力点。大家把门板、石块、木桶全搬出来堵缺口,还把早就准备好的“土炸弹”——五子炮摆在村门。 上午八点,日伪军开始攻村,带着轻重机枪,还有大炮。一开火就打塌了半面墙。 村里土炮响了,打得对面阵脚一乱。敌人从三个方向进攻,村民从墙后、房顶、胡同口接连还击。 枪没子弹了,拿铁锹、锄头顶上。土炮没炮弹了,就把铁钉、碎瓷、螺丝刀往里装。 巷战最激烈那会儿,房顶上都趴着人。 村民拿菜刀、大砍刀,从窗口探出去砍敌人。有的人手里拿的是耙子,有的是大铡刀。 林端五用铡刀砍倒几个鬼子后,被枪打中倒在地上。 他父亲林九宣看见,提着长矛冲过去,跟敌人拼了命。 还有人干脆把煤油点着,和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进村后没能占到便宜,反倒折了好些人马。他们没料到这小村子战斗力这么猛。 围墙修得实,火力布得细,民心更齐。哪怕火烧屋顶,村民也不跑,全留在阵地。 敌人白天打不下村,夜里又不敢硬攻。可就在大家咬牙苦撑时,外援到了。 八路军县大队和区武工队,带着二旅五团的人赶到,趁着夜色从后山包抄敌人。村里人听见远处枪声,顿时来了劲。 里外夹攻,敌人被打得乱了阵脚,开始后撤。 第二天清晨,战斗结束。村口的血没干,墙根堆着尸体。 村里也付出代价,147人牺牲,很多是老百姓。有人全家参战,一个不剩。 房子烧了半村,牲畜被抢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一仗,村里人赢了。 打掉了敌人150多人,守住了家,也立了威。从那之后,附近不少村都来请林凡义教他们修围墙、建自卫队。 八路军也把这场战斗写进《解放日报》,说这是村庄自卫战的典范。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知道了这事,说这仗打得值,老百姓才是抗战的根。 再后来,渊子崖被授予“抗日楷模村”称号,成了全国唯一一个。 现在去渊子崖,村北还有个纪念碑,碑上刻着242个名字,全是当年牺牲的村民和战士。 他们没啥豪言壮语,就一条心,要守住自家地头。 抗战打到那年,敌我力量悬殊到极点。 可有的仗,不靠枪多炮多,就靠人心硬气。 渊子崖的仗,没啥战略意义,却打出个百姓抗战的标杆。 说白了,抗战没啥神秘的,就是老百姓知道哪头是敌人,知道不能退。哪怕手里没枪,也敢和鬼子拼命。 渊子崖村,打的是一场土炮对洋枪的仗,一场血拼到底的仗,一场明知要死也要上的仗。 信息来源: 渊子崖保卫战:一个村庄的浴血抗战·新华网·2015-07-03

0 阅读:0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