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印度把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全套技术清单摆上桌,直接点名要中国交钥匙,这不是合作,是拆门。 近年来,中印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可以说是一出好戏。印度时不时甩出一份重量级的要求,从盾构机到特高压电网、铁路通信,甚至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一口气全盘索取。 他们要的不只是设备,而是从图纸、生产线,到安装调试的全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交钥匙”,把中国几十年苦熬出来的技术成果直接拱手让人,让对方跳过漫长艰辛的研发阶段。 五年前,不少中国企业在国内竞争激烈,盯上了人口十几亿的印度市场。 印度方面摆出热情姿态,大手笔下订单,承诺市场机会,以特高压为例,印度电网升级迫在眉睫,迫切需要中国的成熟技术。 那时候,中方抱着“技术换市场”的想法,派工程师过去,不止带去设备,还细致到手把手地教当地工人如何制造关键部件、如何检修维护。一时间,看起来合作双赢的局面已经打开。 然而好景不长,生产线刚运转起来,印度突然就变了脸。税务审查、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等理由一股脑儿砸下来,还直接冻结账户,切断企业资金。 与此同时,那些所谓的“本地伙伴”也露出真面目,他们早在合作过程中就全程紧盯,记下每一个技术参数,拍下每一道工艺流程,一旦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立刻翻脸自立门户。 几个月后,市场上便冒出和中国产品外观、功能都十分相似的“山寨版”,虽然性能差点意思,但价格却只有一半甚至更低。 原本属于中方的订单被抢走,投入的巨资和技术心血付诸东流,最后中方只能黯然撤退。 这一套“先套近乎,再学技术,然后赶走你”的套路,印度越玩越溜,并打算在更多领域复制。 可技术不是淘宝下单那么简单,盾构机就是个例子,印度造高铁缺设备,盯上中国的盾构机,但他们拿到些资料、甚至拆机模仿后,很快就卡壳了。 真正的难度在控制系统和液压系统,这些是无数试验堆出来的成果,光靠抄是抄不成的。 结果就是,印度仿造失败,高铁项目进展缓慢,多年下来完成度还不到两成。 即便如此,印度还是没放弃抄近道的思路。电信领域,他们一边频繁找各种理由整顿中国企业,一边又惦记着5G的核心技术,在人工智能方面,更是直接开口索要算法和全套模型。 但在一个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商业信誉堪忧的环境里,谁会放心把压箱底的技术交出去呢? 这种做法的危害不止是让个别企业亏钱,更会打击整个创新体系的积极性。 几十年投入研发换来的成果,可能短时间就被别人复制成低价品反抢市场,这会让人觉得,辛苦搞研发还不如投机模仿来得快。 一旦这种心态蔓延,创新土壤就会被掏空。 全球科技合作建立在信任和规则上,而印度这种动不动就“学完就踢人”的模式,迟早会让别人选择设防甚至封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