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为什么薄葬卫子夫?因为这事太丢脸了。堂堂一个帝国的皇帝,刘彻一直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竟然被一个自认为依附于他的女人瞧不起了,甚至这个女人刚烈得让他没有找回场子的机会! 公元前91年,椒房殿内,皇后卫子夫平静地褪下皇后礼服,换上一身素旧宫装。 随后,她将皇后玺放在案上,最终将它摔在地上。 这位曾以歌喉惊艳帝王、以家族功勋煊赫大汉的传奇女子,选择以最刚烈的自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她的自缢,非因怯懦,而是一场控诉,更是对帝王尊严的蔑视,最终招致了刘彻刻骨铭心的恨意与史上罕见的薄葬羞辱。 卫子夫最开始是平阳侯府中一名歌喉清亮的普通歌姬。 前139年,时值青春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胞姐平阳公主府邸踏青归来,偶然间被卫子夫的歌声与清丽所吸引。 彼时的刘彻,意气风发。 他将卫子夫带入宫中,起初只将她当做为解语花。 然而,命运之手悄然拨弄。 卫子夫不仅以温婉聪慧渐得圣心,更接连为刘彻诞下皇长子刘据,稳固了地位。 更大的转机来自她的家族。 弟弟卫青,从一名骑奴,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外甥霍去病更是少年英雄,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创下封狼居胥的不世功勋,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卫氏一门五侯,权倾朝野,煊赫无匹。 民间甚至传唱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子夫本人也于前128年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母仪天下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这漫长的岁月里,她以恭谨克己著称,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骤然病逝。 十一年后,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也因病去世。 卫氏家族最耀眼的两颗将星相继陨落,失去了军权这一最坚实的支柱,家族势力走向衰落。 更为致命的是,随着卫青、霍去病的离世,太子刘据失去了外戚保护。 晚年的汉武帝刘彻,雄猜日甚,迷信方术,追求长生。 他长期巡游在外,朝政多委于酷吏。 前92年,一场由绣衣使者江充主导的“巫蛊之祸”席卷长安。 江充素与太子刘据不和,趁机诬陷太子诅咒武帝。 太子刘据惊惧交加,深知无法自辩清白,又不甘坐以待毙,情急之下,采纳了少傅石德的建议,矫诏发兵诛杀江充。 此举却被刘彻误解为太子公然起兵谋反。 震怒之下的武帝调遣重兵镇压,太子刘据兵败,最终自尽身亡。 太子的死讯传来,未央宫的天彻底塌了。 对于皇后卫子夫而言,这不仅是丧子之痛,更是灭顶之灾。 她深知,作为太子的生母,武帝盛怒之下,自己绝无幸免之理。 当武帝派来的使者,手持收回皇后玺绶的诏命抵达椒房殿时,卫子夫没有哭诉,没有哀求。 她只是默默地交还了象征皇后权力的玺绶,但在使者转身的刹那,她直接将那块皇后之印,狠狠摔在地上。 玉印一角应声崩裂,是她对丈夫、对帝王,最后的、无声的控诉与诀别。 随后,她回到自己居住了数十年的桐柏亭,将白绫抛上房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消息传到甘泉宫时,刘彻正在饮鹿血酒。 内侍禀报“皇后崩”,他握着酒杯的手甚至没有一丝颤抖:“知道了,别弄脏地毯。” 语气淡漠得如同在处置一件无关紧要的旧物。 这简短的一句话,将三十八年的夫妻情分、卫氏家族为大汉立下的赫赫战功,瞬间扫入历史的尘埃。 然而,当酒精麻痹褪去后,刘彻感受到了帝王尊严被羞辱的狂怒。 他意识到卫子夫的自杀,并非认罪伏法,而是一种主动的、决绝的离场。 她甚至不屑于等待他的审判或“恩典”,她用死亡抢先一步。 这股无处发泄的怒火,最终扭曲成了对逝者最恶毒的报复,薄葬羞辱。 刘彻下诏,以“皇后失德,不宜合葬茂陵”为由,剥夺了卫子夫作为皇后与皇帝合葬于帝陵的至高哀荣。 她的遗体被草草收敛,葬于长安城南荒僻的桐柏亭下。 甚至连一块标示墓主身份的墓碑都吝于树立。 陪葬品更是寒酸至极,仅有几件她当歌姬时的旧衣、一面铜镜、一把断齿的玉梳。 刘彻此举,就是要将这位曾母仪天下三十八载的皇后,彻底“打回原形”,向天下宣告,无论她曾到达何等尊荣的地位,在他眼中,终究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手丢弃、不值一提的“玩物”。 卫子夫的悲剧,是个人命运与帝国政治漩涡交织的必然结果。 但她却用死亡维护了最后的体面与反抗意志!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汉武帝和他的女人们:不爱皇后爱夫人,卫子夫其实一直受冷落)
刘彻为什么薄葬卫子夫?因为这事太丢脸了。堂堂一个帝国的皇帝,刘彻一直认为自己是至
炎左吖吖
2025-09-18 10:4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