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卫立煌为保85岁家母求助朱德,朱德深感棘手,转而请教毛主席,毛泽东看罢思索后,决定将卫列入“战犯名单”头条,人们后来才悟到其中深意:这是对卫存续之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的南京,冬天格外阴冷,卫立煌坐在被软禁的宅子里,窗外梧桐树光秃秃的,院子里时不时响起守卫脚步声,此刻的他,远离战场,却被战争的余波死死困住,作为国民党的一员猛将,他这些年经历了无数风浪,但这一次,命运的考题比以往任何一场硬仗都要复杂,东北大败、部队溃散后,他的名字成了国民党高层会议上的焦点,蒋介石对他防备甚深,表面上以“休养”为名让他回南京,实则是软禁,寸步难行,卫立煌的前路仿佛被浓雾遮住,看不到一点光亮。 孤身一人时,卫立煌最放不下的还是老家的亲人,安徽合肥的宅子里,八十五岁的老母亲年事已高,耳朵背得厉害,却一直坚持让人给她念报,关心着外面局势,卫立煌虽身处困境,牵挂的却是母亲和一大家子的安危,合肥局势紧张,街头夜里出现了不少标语,治安变得愈发混乱,家里年轻人愈发不敢随意外出,老人仍旧照常喝着冰糖炖梨,似乎不为外头的风雨所动,卫立煌却明白,战争一旦蔓延到家门口,家人很可能会因自己的身份遭受牵连,那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卫立煌的人生轨迹其实并不平坦,生于农家,少年时家境清贫,他靠着一腔热血投身军旅,从小卒做到高级将领,历经无数战役,抗战期间,他和共产党有过合作,那时候,国共间虽有分歧,但在抗击日寇时还是有过并肩作战的岁月,卫立煌在山西忻口战役和八路军共同抗敌,也曾亲赴延安与中共高层交流,这些经历让他在国民党内部始终有些“特殊”——有人敬重他的能力,也有人怀疑他和共产党关系过近。 东北失败后,这些陈年旧事被翻出来,成了蒋介石怀疑他的“证据”,卫立煌深知,自己的处境已经是进退维谷,既不能向国民党表白清白,也断然不可能去投奔共产党,更何况,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人,家人安危成了悬在他心头的最大难题,卫立煌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冒险给朱德写信,他没为自己求情,只字未提个人安危,只恳请保护合肥的老母亲和家人,这封信由他多年的老部下装扮成小贩,藏在茶叶罐里,千里迢迢送往解放区,写信之前,他早已明白,这事可能会让朱德为难,但除此之外,他已别无选择。 朱德拿到信时,正是解放战争进展如火如荼的时期,卫立煌的名字,意味着一段复杂的历史,作为八路军时期的战友,朱德能理解卫立煌的无奈,却也清楚,这封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政治风波,毕竟,卫立煌的身份注定了他的请求既有私人情感,也牵涉到鲜明的政治立场,朱德没有贸然决定,而是将信件送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很快想出了一个“反向操作”——把卫立煌的名字列入国民党战犯名单,而且还特意放在显眼的位置。 这个决定一出,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表面上看,卫立煌被公开定为“战犯”,似乎是落井下石,但实际上,这份“战犯名单”成为了卫家的保命符,原因很简单,蒋介石一直怀疑卫立煌和共产党有私下勾结,名单一公布,蒋介石看到共产党把卫立煌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心中那点猜忌反而消除了,他不再坚持追查卫立煌“通共”的线索,也放弃了极端的清算想法,卫立煌因此得以安然离开南京,辗转逃到香港,避开了可能的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解放军推进到合肥时,已经提前得到消息,卫立煌家门上被贴上了保护条,解放军特意派人巡守,确保老太太和家人不受战乱波及,老太太照例喝着冰糖炖梨,家里人虽然紧张,但始终安然无事,等到卫立煌在香港收到家里平安的消息时,长舒了一口气,他这一生纵横沙场,最后却靠一份“战犯名单”保住了母亲和家人,也保住了自己,世事变化之奇妙,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卫立煌在香港的日子并不算好过,国民党旧部劝他去台湾,但他很清楚,自己去了台湾只会死得更快,于是,他宁愿留在香港,与外界保持距离,尽管没有再踏足军界,但和大陆的联系却从未中断,偶尔有人带来书报,转交只言片语,传递着内地的消息,新中国成立后,党内高层一直记得卫立煌在抗战时的贡献,1955年,毛泽东亲自发电邀请他回国,朱德和周恩来等人亲自到车站迎接,卫立煌终于正式回到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回归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他在北京生活的最后几年,参与国防委员会的工作,也常常在政协会议上发表看法,他坦言自己一生没和共产党打过仗,内战期间也曾有意避免直接冲突,母亲在合肥安度晚年,最终活到九十二岁,卫立煌亲手写下回忆录,记下自己一生的坎坷与荣光。 信息来源:央视网《辽沈战役:卫立煌按兵不动 拖死几十万国军精锐》
1949年,卫立煌为保85岁家母求助朱德,朱德深感棘手,转而请教毛主席,毛泽东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9 00:43:1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