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铭玉饰战国(前475一前221)天津博物馆藏行气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

博物馆照片 2025-09-20 08:48:38

行气铭玉饰

战国(前475一前221)

天津博物馆藏

行气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证是战国后期的作品。

这件器物应该是一件杖首,青玉质地,有灰黑色晕斑,呈十二面棱柱体,高5.4厘米,外径3.4厘米。中心有一从下到上顶端尚未穿透的圆形孔,像是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抛光。在十二面中,每一面自上而下都有阴文篆刻的文字,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气功“行气”的要领:“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解释这段文字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全文描述了练气功时,内气运行的全过程,系统相当完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0 阅读:0
博物馆照片

博物馆照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