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殡葬行业快凉了?好像现在越来越多人都懒得搞葬礼了,以前觉得人死了必须办得体面,买墓地、办追悼会,花几万块都正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直接火化完事,请一天假就回来上班,骨灰先寄存,以后树葬或者海葬。 这种情况在城市里越来越普遍,以前丧礼动辄折腾好几天,张罗场地、请亲友、摆酒席,像一场“大型社交”,既是孝心表达,也是面子较量。 二三十年前,谁要是不给长辈办个排场,都会被亲戚背后议论,于是买墓地、请乐队、办追悼会一样都不能少,有的家庭宁可借钱也得把场面撑起来。 可现在社会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家更想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日常生活,亲人离世后,流程能省就省:办手续、火化、简单告别,骨灰寄存即可。 不少年轻一代更倾向选择海葬、树葬,既环保又免去高价墓地的负担,简约告别逐渐变成主流,过去几十万一场的消费场面,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回过头看八九十年代,那是殡葬行业的“黄金期”,墓园开发、用品供应、仪式策划,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几乎都能赚钱。 许多早进入行业的人,也正是靠那一波“刚需消费”起来的,但这份繁荣背后,其实让普通家庭不堪重负。 悲痛之余,还要硬着头皮应对巨额花费,常常是花钱买个“体面”。 而今天情况正好反过来,高昂的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和医疗费用才是现实压力。相比为逝者大摆排场,多数人宁愿把钱和精力留在眼前的生活。 于是行业原本依赖的高消费模式不断收缩,很多公司也在重新摸索,有的推更实惠的简化套餐,有的干脆转向生态葬,寻找新出路。 当然,这种转变不光是经济问题,更是观念改变,年轻一代不再觉得体面葬礼等于尽孝。 他们更在乎的是生前的陪伴:吃顿饭、聊聊天、在病痛时守护,这些点滴才是最真实的孝心,等到亲人离世再花一大笔钱,其实并不能补上缺席的时光。 现在,树葬、草坪葬、海葬等形式逐渐被接受,和自然融合的理念,既省心也让人觉得逝者并未远去,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 这种简洁、环保又温情的告别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反而更贴心。 所以殡葬行业的未来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倘若还指望靠奢华排场赚钱,市场只会越来越冷。 而如果能往人性化的方向走,比如帮家属心理疏导、提供哀伤陪伴,或者围绕生态纪念形式来做,反而可能打开新局面。 离世的亲人需要的不再是一场排场,而是亲友真心的怀念和理解,对活着的人来说,也少了一份经济上的焦虑,多了一点安稳与释然。 过去几十年的繁华如今看似褪去,但这未必是坏事,葬礼从外在的虚张声势回到内心的真诚,其实反映了社会的成熟。 人们逐渐明白,最值得珍惜的,不是最后花多少钱来体面送别,而是生前那些温柔的时刻。 【信息来源:青海普法《“身后事”为何办成“闹心事”——小小骨灰盒折射殡葬行业乱象》】
一位殡葬公司经理说:“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了,我们都要失业了!每个城市每一天都
【104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