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水太深了!”9月河南开封,一男子月薪5000,偶然间查询个人所得税时发现,自己工资卡每月居然收到2份工资,除了自己应得的工资以外,还有一家建筑公司每月给自己4000多元,可自己从未见过这笔钱。男子以为自己的个人信息遭人滥用,可建筑公司的回应令人感到奇怪。 河南开封的一家餐馆后厨,午休时间的嘈杂渐渐平息,服务员李先生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手指不停划着手机屏幕 —— 个人所得税 APP 里,“每月 4023 元” 的收入记录像根刺,扎得他心里发慌。 这份来自陌生建筑公司的 “工资”,已连续申报一年,APP 显示 “已入账”,可他的银行卡流水里,连一分钱的痕迹都没有。 “我连这家公司在哪都不知道,咋就成了他们的人?” 李先生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想起前几天去银行咨询房贷,工作人员提醒 “收入记录异常可能影响审批” 的话,后背瞬间冒了汗。 事情的源头,要从李先生姐姐的一次 “临时借用” 说起。2022 年夏天,李先生的姐姐在那家建筑公司做临时工,结算工资时因自己银行卡丢失,临时借了弟弟的银行卡接收报酬。 当时财务人员说 “就用这一次,后续会改过来”,可谁也没想到,财务为图省事,直接将李先生的信息录入公司 “固定员工” 系统,每月按 4000 多元申报工资; 既不用重新录新员工信息,又能借着 “工资支出” 增加企业成本,这正是很多企业热衷 “虚列工资” 的核心原因。 李先生的姐姐后来回忆:“我当时还问过财务,说别给我弟添麻烦,他们说没事,结果没想到拖了一年。” 直到 2025 年 9 月,李先生想查询自己的纳税情况,为以后买房贷款做准备,才发现了这笔 “隐形收入”。 他第一时间联系姐姐,又找同事借了电脑查那家建筑公司的信息,发现公司注册地在开封郊区,离他上班的餐馆有 20 多公里。 “我连那片儿都没去过,怎么可能在那上班?” 越想越怕的李先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用来做更危险的事,比如办贷款、开信用卡,于是赶紧联系了当地媒体。 记者陪同李先生来到那家建筑公司时,财务人员起初还辩解 “是系统出错”,直到李先生拿出自己从未在该公司工作的证明(餐馆的考勤记录、工资流水)。 财务才承认 “是为了省事儿,没及时删除信息”。更让李先生生气的是,对方还轻描淡写地说 “又没让你多交税,对你没影响”,完全没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违法性。 记者当场指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你们未经本人同意使用身份信息,已经构成侵权;而且虚列工资抵扣税款,还可能涉及偷税漏税。” 这话让财务人员慌了神,连忙承诺 “3 天内删除异常记录,配合税务部门核查”。 其实,李先生遇到的 “幽灵工资”,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2022 年,浙江杭州的大学生小张实习半个月后,发现实习公司连续 3 个月给他申报 “每月 3800 元工资”; 直到两年后做个税汇算时才发现,最后公司不仅删除了记录,还补偿了他因 “额外收入” 多交的税款; 2023 年初,广东深圳的王先生更是离谱,朋友开公司时偷偷用他的信息当 “挂名员工”,一年申报了 6 万多元 “工资”,导致王先生个税汇算时要多交 2000 多元,最后朋友掏了钱才平息此事。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都是企业利用 “他人信息申报工资”,既规避企业所得税,又因金额多在 5000 元个税起征点以下,不用额外承担员工个税,堪称 “一本万利” 的违法操作。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曾分析:“这类企业算得很精,虚列工资定在 5000 元以下,既能最大化增加成本抵扣税款,又不会触发个税代扣义务,降低被发现的风险。” 而对个人来说,风险远不止 “影响贷款”,一旦身份信息被多次冒用,可能会被列入 “异常用工名单”; 甚至在税务系统留下不良记录;更严重的是,若冒用者用该身份从事违法活动,本人还可能面临连带责任。 如今,李先生的 “幽灵工资” 问题虽已解决,但他养成了每月查个税记录的习惯,还提醒身边的亲戚朋友 “多留意自己的身份信息,别像我一样稀里糊涂被‘上班’”。 那家建筑公司因虚列工资,不仅被税务部门责令补缴税款,还被列入了 “纳税信用预警名单”,后续经营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这件事也给更多人提了醒:在信息时代,身份信息保护不能掉以轻心,定期查询个税记录、银行卡流水,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而对企业来说,试图通过 “虚列工资” 偷税漏税,不仅会面临法律制裁,还会损害企业信用,最终得不偿失。 只有个人提高警惕、企业守法经营、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才能彻底杜绝 “幽灵工资” 这类乱象,让每一份收入记录都真实可靠。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2025-09-17《男子查个税发现自己只打一份工,被发两份工资:有公司每月打4000多元》
全网痛批的“女友父亲在车内抽烟”事件:你没有素质的模样,真丑!准女婿怒删
【867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