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62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突然跟朝廷闹起了小脾气,请求辞职,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本年度的会试。消息传到军机处,朝堂上下顿时哗然。这位刚刚平定西北叛乱、官居二品的重臣,竟要辞去实权职位,与各地寒门举人同场科考,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要知道,主考官的品级都远低于他。 此事背后藏着左宗棠多年的心结。虽然他已权倾朝野,但始终以"举人出身"为憾。清代官场极重科举正途,即便战功赫赫,没有进士功名仍被视为"异途"。在翰林出身的同僚面前,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常感身份尴尬。据说某次朝会时,有位翰林学士故意在御前高声谈论"今朝岂无绛、灌无文,随、陆无武",暗讽左宗棠文武不全,此事成为他心中一根刺。 慈禧太后见到奏折时,先是愕然,继而失笑。她对着恭亲王奕䜣叹道:"左季高这是要和天下举子争状元不成?"朝廷中枢深知西北边防离不开这位老将,更不可能真让二品大员与寒门学子同场应试。但考虑到左宗棠倔强的性子,若直接拒绝恐伤老臣之心。 军机处经过商议,最终想出了两全之策。朝廷特颁上谕,先是盛赞左宗棠"平定西陲,功在社稷",明确表示"西北善后诸务尤赖调度",不准其辞官。但同时格外开恩,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荣誉衔,并破例加授"东阁大学士"衔。这道谕旨既保全了朝廷体面,也照顾了老将军的颜面。 左宗棠接到圣旨后,在兰州官衙内沉思良久。幕僚们注意到,那天他特意命人取出珍藏多年的乡试中举时穿的青袍,在镜前比试了许久。最终他轻抚着衣裳叹道:"朝廷给足了老夫颜面啊。"虽然未能真正参加会试,但赐予的文官衔总算圆了他半个科举梦。 这件事在官场引发了不少议论。李鸿章得知后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左季高此举,实乃争意气胜过务实务。"但也有不少寒门出身的官员感同身受。一位同样以军功晋升的总兵得知后感慨:"左大帅尚且如此,况吾辈乎?"道出了非科举正途官员的普遍心结。 值得注意的是,左宗棠的这个执念并非单纯为了个人荣誉。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他写道:"吾非争一虚名,乃为后来者开一路径。"深知官场潜规则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地位改变朝廷对非科举出身官员的偏见。事实上,此后清廷确实对军功出身者给予了更多尊重。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晚清官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科举制度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当太平天国运动后大量军功人员进入官僚体系,传统的科举精英与新崛起的实务派之间产生了微妙张力。左宗棠的"会试请愿",恰是这种矛盾在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历史学者后来评价此事时指出,左宗棠的举动既反映了传统文人对科举功名的执着,也体现了他性格中耿直可爱的一面。若不是西北军务实在离不开这位老将,或许真会出现二品大员与年轻举子同场考试的奇观。不过经此一事,清廷也开始重新审视用人标准,后来逐步增加了对实务人才的提拔力度。 左宗棠最终虽未踏进考场,但他以花甲之年仍敢拋却荣辱、追求初心的勇气,成为晚清官场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直到晚年,他在给门生的信中仍不忘叮嘱:"读书人终究要以圣贤之学为根本。"这句话,或许正是解开他执意参加会试之谜的最好答案。左宗棠
1874年,62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突然跟朝廷闹起了小脾气,请求辞职,以举人身份进
海冬谈文
2025-09-21 18:19: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