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英加澳一起承认了! 当地时间9月21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个看似巧合的同步行动,实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外交协调,背后藏着国内政治算计与国际格局变化的双重考量。 这场集体表态不仅让巴勒斯坦建国的国际支持声浪达到新高度,更撕开了西方阵营在中东政策上的一道口子。 三国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国内政治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英国,超过130名工党议员联名施压,要求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内阁成员。 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首相斯塔默的决策中,他早在今年7月就放出话来,如果以色列不改善加沙的人道主义状况,英国将在9月采取行动。 以色列不仅没让步,反而加大了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这让斯塔默的承认声明成了必然选择。 加拿大的情况更直接,国内阿拉伯裔和穆斯林选民在几个关键选区影响力越来越大,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了成本最低的政治表态。 总理卡尼在声明里明说,以色列持续扩建定居点正在毁掉“两国方案”的可能,这话既是对外施压,也是说给国内选民听的。 澳大利亚则更多考虑多元文化社会的平衡,工党政府需要向多元选民展示包容性,所以在声明中特意强调这是对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愿望的回应,同时又留了余地,表示未来是否设使馆要看改革进展。 这种国内政治驱动下的决策,体现在三国政策细节的差异上。英国态度最坚决,斯塔默在声明中直接批评以色列在加沙制造“不可容忍的人道主义危机”,还明确把哈马斯排除在巴勒斯坦未来治理之外。 加拿大则给巴勒斯坦提了硬条件,要求2026年前举行排除哈马斯的大选,还要推进非军事化改革。澳大利亚最谨慎,只承诺承认,没提具体措施,把进一步行动和改革进度挂钩。 这些差异恰恰说明,承认巴勒斯坦国对三国来说,本质上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现实选择,而非单纯的价值观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特意选在特朗普结束访英、离开领空后才宣布决定,这个时间差背后是精心的外交算计。 而三国都把行动时间卡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而法国、葡萄牙等国已明确表示将在联大期间跟进承认。 这种有默契的集体行动,显然是在利用联合国这个平台形成舆论声势,也借机向美国传递信号:中东政策不能再由你一家说了算。 这种微妙的态度转变,根源在于美国中东影响力的相对下降。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传统盟友们开始为“后美国时代”的中东布局。 英国脱欧后一直想重塑全球影响力,在中东问题上展现独立性是个好办法;澳大利亚在亚太竞争的同时,需要争取阿拉伯国家支持;加拿大则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善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三国都清楚,阿拉伯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和能源资源,对本国经济未来至关重要。所以即便知道美国反对,他们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面对这场集体“转向”,以色列的反应激烈得近乎失态。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声明里撂下狠话:“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还把三国的承认称作“对恐怖主义的奖赏”。 安全部长本·格维尔更激进,直接要求立即在约旦河西岸“建立主权”,还要提交相关提案给内阁表决。这种强硬姿态看似针对国际社会,实则是做给国内极右翼势力看的。 以色列当前政府高度依赖极右翼政党支持,今年7月,议会以71票赞成、13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支持吞并约旦河西岸的动议。 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毫不掩饰地说,扩建定居点就是要“葬送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目前约旦河西岸已有近70万以色列定居者,今年新增的22个定居点规划,把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挤压得支离破碎。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承认带来的法律意义与现实影响存在巨大落差。从法律上讲,承认意味着三国在国际法上有义务尊重巴勒斯坦的领土完整,这会影响他们未来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 但现实是,以色列实际控制着约旦河西岸60%的土地,加沙地带还处于封锁状态,巴勒斯坦连基本的领土连贯都做不到。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虽然欢迎三国决定,但他领导的民族权力机构能控制的区域有限,加沙仍在哈马斯实际管辖下,这种内部分裂让“建国”更像一个概念。 对此,有人觉得这是国际社会终于“主持公道”,也有人担心这种单方面承认会让巴勒斯坦更不愿妥协。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国际承认确实给了巴勒斯坦更多外交筹码,但解决不了边界划分、耶路撒冷地位这些核心问题。以色列扩建定居点造成的“既成事实”,也不是几张承认声明就能改变的。 美国一直把支持以色列当作中东政策的基石,但这次最亲密的三个盟友集体“叛变”,说明这个基石正在松动。 这场由英加澳三国掀起的承认潮,究竟是和平进程的新起点,还是国际社会的又一次集体作秀?短期内恐怕难有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多国家加入承认行列,巴勒斯坦建国的法理基础越来越扎实,而以色列想靠武力改变现状的难度,也在一天天加大。 信息:环球时报
快讯,快讯!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慌了!本-格维尔又发话了,9月21号晚上,
【85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