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中国刚刚传来大好消息!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并已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发表这一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陈萍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和张炜进副研究员,三人联手干了七年多。 陈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扎根氢化物研究,早年在厦门大学拿下物理化学博士,后来去新加坡深造,2008年回国后专注储氢材料。 她带队发表过不少高水平论文,搞定金属氮化物和氢化铝的合成,积累了扎实的能源化学底子。 曹湖军呢,湖南人,湘潭大学本科,大连理工博士,中间在德国亥姆霍兹中心访学,专攻复合氢化物界面。他从2014年起就优化电解质结构,帮团队避开不少合成坑。 张炜进年轻点,浙江大学本科,直博大连化物所,2023年升副研究员,主攻材料表征和数据分析。三人分工明确,陈萍抓大方向,曹湖军管合成,张炜进盯测试,默契得像老搭档。 氢负离子这玩意,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氢原子多带一个电子,变成带负电的离子。它质量轻,反应快,氧化还原电位高到-2.3伏,适合当能量载体。 过去氢能多用燃料电池,可那路径单一。现在团队想让它进电池,当离子在正负极间跑腿存电,和锂离子电池原理类似,但用H-取代Li+。 好处显而易见:氢资源丰富,不像锂矿挖空全球;安全性高,全固态设计,少爆炸风险;还能和储氢结合,一鱼多吃。问题是,电解质材料难找,得高离子导、低电子导。 以前的氢负离子导体只在300度高温下快传导,室温下卡壳。 团队从2018年起步,先攻克导体瓶颈。2023年他们想出“晶格畸变抑制电子电导”这招,简单说就是在晶体结构里故意搞点小扭曲,让电子跳不动,但H-离子溜得飞起。 结果,室温下离子导电率飙到10^-2 S/cm,甚至-40度也稳。接下来,电解质合成是关键。他们用氢化钡包三氢化铈,做成核壳结构复合物。 氢化钡当壳,挡电子;三氢化铈做核,传H-。这材料不光导电快,还热稳定到500度,电化学窗口宽,配电极不挑剔。 正极选氢化铝钠,经典储氢货;负极用贫氢二氢化铈,容量潜力大。组装后,电池正极首次放电984 mAh/g,20循环后剩402 mAh/g,可逆性好。叠层测试电压到1.9伏,够点亮小灯。 这成果在9月18日登上《自然》,全球瞩目。它不光是技术跳跃,还拓宽了氢能路径。传统电池靠稀有金属,氢负离子用常见氢化物,成本低,环保指数高。 想想大规模储能,风电太阳能间歇性强,这电池能平滑输出;储氢系统里,它直接转化学能,效率不打折;移动电源和特种设备,像无人机或太空站,重量轻、安全第一,正合适。 团队强调,这只是原型,下步优化容量和寿命,推应用场景。说白了,中国在清洁能源上又下重注,七年耕耘换来实打实突破。
全球首例!中国刚刚传来大好消息!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成
古凌国际
2025-09-22 17:39: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