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的全盛时期为八至九世纪。回鹘以外蒙古鄂尔浑河(Orkhon)河畔为核心,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北朝后期开始处于突厥汗国统治之下,东突厥汗国瓦解以后回纥取得独立,和铁勒其他部落一起隶属于唐。 743年在唐朝的帮助下,回鹘灭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788年回纥改名回鹘,848年黠[xiá]戛斯灭回鹘汗国。其后漠北地区回鹘部落分为四部,一为乌介可汗为首的南下部分,从河套南下,由于侵扰唐朝边疆被灭,部众多数融入华北汉人;二为于宋、辽、金时代势力强大之甘州回鹘与沙洲回鹘;三为西州回鹘(居高昌之地,即吐鲁番),虔信摩尼教与佛教;而最为强大的一支西迁至七河流域,和当地天山的回鹘以及葛逻禄等铁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亚的喀喇汗王朝。 西元八世纪顷,西州回鹘使用起源于粟特(Soghd)文字之回鹘文字,且以 此文字书写佛典,现存经典有《金光明经》、《法华经普门品》、《弥勒下生经》、《尊胜陀罗尼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由上述经典之跋文可知,彼等多重译自藏文、吐蕃文、汉文等。《宋史列传第二四九》 隋唐时期,回鹘部落联盟为突厥汗国的重要构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阿史那部族,并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吉木萨尔地区。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西夏的灭亡有多惨?堪称人间地狱!靖康之耻都要靠边站。1227年盛夏,蒙古铁骑冲入
【61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