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未及!美国痛失又一 “钱学森”?美国哈佛教授直言:“原本 DeepSeek 的工程师能拿到英伟达的全职 offer,美国却没将他留住,致使‘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再一次上演,美国跟‘国运级 AI’失之交臂!” 这事并不是网络杜撰,而是现实中的一个留才失败案例,主角潘梓正,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博士,2023年夏天进入英伟达实习,干得相当出色,据知情渠道透露,他拿到的是实打实的全职意向,年薪加股票,硅谷梦差不多要成了,可他没留,反而回国加入了DeepSeek这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创业团队。 这家公司靠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做出了在全球排行榜上能和GPT-4o掰手腕的大模型,潘梓正主攻多模态方向,他的加入,加速了DeepSeek视觉能力的突破,也成了推动这家初创逆袭的关键拼图。 当DeepSeek以低至29万美元训练成本发布R1模型,直接让硅谷同行神经绷紧,连Meta的内部会议都把他们点名,美国科技圈炸开了锅,连哈佛的教授都看不下去,把这起人才流失事件直接拿来和当年“钱学森回国”对比,直言这是美国自己的制度错杀了未来,那问题来了,你觉得现在的中美科技竞赛,真的到了“拼人才”的关键时刻了吗? 讲真,DeepSeek这波操作不只是技术突破那么简单,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人才政策的脸上,长久以来,美国靠着强势的大学体系和产业链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但当签证越收越紧、政策越卷越严、科研环境越来越像流水线时,留才这事就变味了。 你不能一边高喊“技术自由”,一边在后台动不动就甩出口管制和审查;你不能把人当工具用完就丢,还指望人心甘情愿留下来拼命干活,潘梓正不是个例,而是越来越多人才回流的缩影。 DeepSeek没靠美国精英班子,而是靠国内自己培养、海外自主成长的人才,硬是绕开了芯片卡脖、训练成本畸高的死局,走出一条新路,尤其在美国越来越强调技术护栏的今天,像潘这样的选择,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你要知道,哪怕你有最强的GPU,如果没留下那些写代码的人,也白搭,现在的AI竞争不只是算力,更拼系统设计、算法创新、产品落地,而中国这些初创正是靠这三点在突围,不走芯片堆砌的老路,而是把“能用、好用、够快”做到了极致,这才是美国最怕的事。 别以为只有硬件是护城河,人才的去留,才是最具破坏力的变量,一个决定,就能让整个AI格局重排座次,你可以看不起DeepSeek年轻,但不能无视它正在被市场认可的效率和规模。 潘回国不是理想主义发作,而是对比后发现,国内更敢放权、更敢冒险、更重结果,而不是在大厂混资历、在会议里兜圈子,未来的AI红利,未必在旧的巨头手上,而在这些愿意重新定义技术路径的团队里,科技从来都不是靠压制别人赢的,而是比谁能跑得更快、更远、更自由,谁能留住下一个潘梓正,谁就可能赢下AI时代的主动权。 不是所有人才都会回国,但只要回来的那几个够强,就足以改写战局,那你觉得,是美国自己放走了潘,还是中国真的更值得这些人回来?欢迎聊聊。 参考资料:台海时刻
美国错失“AI钱学森”!哈佛教授痛斥:人才流失正改写中美科技格局
寻觅往昔风华
2025-09-24 10:18:1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