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动手了!派驱逐舰袭击委内瑞拉渔船,18人持长枪强行登船8小时
加勒比海的浪涛翻涌间,一场持续八小时的僵持,早已超越了常规海上盘查的范畴。
它更像一出被精心编排的微型剧目,上演在一艘名为“卡门·罗莎号”的委内瑞拉渔船上,而这8小时,足以折射出军事力量的悬殊、地缘政治的算计,以及国际规则在强权面前的脆弱。
我们不妨把镜头直接推向这8个小时。当地时间 9 月 12 日至 13 日这一时段内,一起事件在委内瑞拉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发生,具体位置位于拉布朗基亚岛东北方向 48 海里处。
对峙双方中,有一艘代表现代海战顶尖水平的舰艇格外引人注目 ——“贾森・邓纳姆号” 导弹驱逐舰。
作为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家族的标杆之作,这艘战舰不仅凝聚着当代舰船工程的先进技术,更以舰上满负荷搭载的巡航导弹,构建起足以覆盖广阔海域的强大火力威慑网。
从这艘巨舰上放下了小艇,18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手持长枪,气势汹汹地扑向他们的目标——一艘正在正常捕捞金枪鱼的民用渔船。
那艘船上,仅有九位未携带任何防身器械的渔民,他们手无寸铁,只能在海上凭靠劳作求生。这画面,简直就是一场极致不对等的物理压制,说“大炮打蚊子”都显得太客气了。
在这漫长的8小时里,渔民们被强行登船,赖以为生的捕捞作业被迫中断。他们与外界的通讯被切断,船只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士兵们翻遍了整艘船,结果呢?一无所获,没有任何违禁品。这个结果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搜查只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绝对的物理控制和心理威慑,上演一场力量的“表演”。
跳出这艘小船,将视线拉高到整个战略棋盘,这8小时的意义就更加清晰了。美国方面对外表示,此次行动的背景设定在加勒比海域,其核心目标是配合当地的禁毒打击工作。
但委内瑞拉方面显然不这么看,他们直指美国的真实意图,是冲着这个国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颠覆现任政府而来。
这一情况绝非偶然个例。回溯至 9 月上旬,特朗普便曾公开声称,美军已对一艘隶属于委内瑞拉的运毒船只实施打击并将其击沉。
这种针对民用船只的骚扰,似乎正成为一种持续性的施压手段。颇具巧思的是,就在那起登船风波尘埃落定的次日,五架美军 F-35 隐形战斗机便悄然降落在了波多黎各境内的一处军事基地中。
这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巧合,它更像是一整套军事威慑链条中的一环,意在制造冲突,为后续行动铺路。
面对对方层层升级的挑衅举动,委内瑞拉国家元首马杜罗迅速作出回应,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的 284 处关键位置部署防御部队,以应对当前局势。这一做法,正是对美国战略图谋最直白的回应。
最后,我们把这8小时放到国际法的天平上称一称,会发现它显得多么讽刺。
这片海域隶属于委内瑞拉的专属经济区范畴,依据国际海洋法的相关条款,沿海国家在该区域内,对各类资源享有不容置疑的主权权利。美军未经许可,在此强行拦截民船,本身就是对国际规则的公然漠视。
一边将 “规则与秩序” 挂在嘴边当作对外说教的招牌,要求其他国家循规蹈矩,美国却在拿不出任何实锤证据的情况下,派遣军舰对其他国家的民用船只施以强权胁迫。
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无疑是对它自己口中“规则”的最大嘲讽。这起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实力不对等时,所谓的国际法对强权国家来说,约束力实在有限。
“卡门·罗莎号”上的8小时,就这样浓缩了一场现代地缘政治冲突的所有要素。它既是恃强凌弱的战术动作,也是服务于宏大战略的精准挑衅,更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一次实用主义践踏。
大国博弈的涟漪,最终以最具体、最粗暴的形式,打在了那9名普通渔民的身上,搅乱了他们的生计,也搅动了整个加勒比海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