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追踪一个患者五年的病例,看丹溪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江南坚实的临床

梦菡聊健康 2025-09-25 16:22:59

通过追踪一个患者五年的病例,看丹溪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江南坚实的临床根基!

62岁女患者,形瘦,种菜为生,每日凌晨3点即起,赶集卖菜,午后方归,继续下田种菜,操持家务,晚上10点左右才得就寝,睡眠时间不足。脉弦劲,舌尖红,舌苔薄,舌上深裂纹。

她第一次就诊记录是21年春分前后,主诉颈酸手麻,甲医予辛温走窜温阳,未复诊;当年冬天来吃中药一次,无病历记录,乙医予健脾理气、清利湿热之品,未复诊。22年伏天就诊,主诉乏力、口干、心烦、两膝盖痛,丙医予芳化暑湿+滋阴平肝之品,服3周;当年冬天又因肢体麻木酸困来诊,丙医予疏风清利湿热,服2周。23年初再诊,丙医予右归丸加味温补,未复诊。23年秋分后因吃火锅后多发口腔溃疡来诊,丁医予清胃散+甘凉益胃之品;年底丁医予滋补阴血之品调理,疗效感满意,对丁医念念不忘,赞不绝口。

我整理她这五年的病历,我仿佛看到了元朝丹溪时代浙江的风土人情!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患者要种十六七种蔬菜,并且要自己去售卖,其劳力劳心,真是可想而知。人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江南至少有半年燥热的天气,患者每次就诊的时间,要么是阳气升而无制的春分,要么是阳气敛降不及的秋分,要么是炎暑,而且她冬天基本上会来调理进补。

每次她发病都是阴虚阳亢的总病机,其症状涉及麻木、眩晕、口干、口糜、疲乏、膝酸……而且每次医生只要有方向性错误(误用辛散或温补),她就不再复诊,就换医生了。

我们看病不能是盲人摸象的,而是要看到大象的全貌,如何做到呢?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我昨天上午看徐景藩国医大师的书,他是江南孟河医派的风格;下午听欧阳卫权教授的讲座,他是经方大家。我由衷地为我们这个时代能够产生这样优秀的医者而开心,我们能学习他们的著作也真是幸运,坚刚不可夺余志,勇往直前!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82

用户15xxx82

2
2025-09-25 22:38

病理确切很难定

了大师_两千屠龙术

了大师_两千屠龙术

2025-09-26 01:05

中医本质是一套解释系统,关键在于“套”。所谓“千年实践”,其实根本没有标准和方法,就拿中医吹嘘的“四诊”望闻问切,一致性极差,脉诊的一致性只有30%,中医们自己都不敢去验证,就搬出“殊途同归”的解释,,当年西方解剖学进了大清国,直接验证中医理论就是胡扯臆想,中医们慌了神,于是他们把人体器官按“功能”虚拟化,直接忽略解剖学,这种罔顾事实、倒行逆施居然把中医又“解释”活了,真是奇大观。……总结一下,中医第一定律就是:中医没有错,其它问题都是你没有领悟(解释)好。

梦菡聊健康

梦菡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