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想到 除了辱华台词还有更可怕的事 资本的逐利性本无可厚非,但当它与文化话语权纠缠在一起,就不得不警惕背后的暗流。韩国资本对中国文娱产业的收购,表面看是商业行为,实则暗藏文化渗透的风险——当苏州华谊电影世界、海昌海洋公园这些承载中国场景记忆的空间被外资介入,当横店影视城的古建筑成为他国传播链条中的“道具”,我们失去的可能不只是产业的控制权,更是对自身文化的解释权。 就像韩国某些势力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服饰、节庆的“挪用”,本质上就是通过资本和传播渠道,悄然改变文化符号的归属记忆。横店影视城允许韩国公司使用中国古建筑,美其名曰“文化输出”,却忘了对方早已用“借鉴”之名行“取代”之实。试想,当中国古建筑在韩国的传播语境里,被剥离掉原有的历史脉络,附加上不属于它的叙事,久而久之,不仅海外受众会产生认知偏差,连我们自己的年轻人,会不会也对这些文化符号的根源产生动摇? 那些将中国传统服饰说成“源自韩国”的荒谬言论,那些把端午、中秋贴上“韩国标签”的操作,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误读,而是资本驱动下的文化侵蚀。韩国私募基金收购文娱项目股份,韩国传媒公司介入中国IP传播,步步为营的背后,是想用资本优势改写文化叙事的逻辑——让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他们的传播体系里“重新出生”,再反向输出给我们,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们的解释。 这些年,我们的影视作品能走出国门,靠的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唐风华韵,是《只此青绿》里的宋画意境,这些扎根传统的创作,才是最硬的“软实力”。可若我们自己把文化场景的使用权、解释权拱手让人,再优秀的IP也会被改得面目全非。就像横店的古建筑,一旦脱离“榫卯结构里的中国智慧”这个根,在别人的传播框架里,很可能就成了“东亚古建筑通用模板”,模糊掉“中国”这个核心定语。 所以,警惕不是排外,而是守住底线。文化输出的前提是“我要输出”,而不是“请你替我输出”。韩国资本可以参与商业合作,但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叙事、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节庆习俗的精神内核,这些解释权必须攥在自己手里。不然,今天丢的是一个IP的话语权,明天可能就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别让“借助外力传播”变成“任人改写”,别让资本的便利,最终便利了文化的“鸠占鹊巢”。我们的文化IP,该由我们自己讲清楚来龙去脉——这不是保守,是对文明根脉最基本的守护。
短剧《盛夏芬德拉》火了,演男主的刘萧旭也火了,但何健麒没想到,柯淳也没想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