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说话,只是默默在晒图,充分印证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当我们在制造歼-10的时候,印度人在制造光辉。当我们在制造歼-20的时候,印度人在制造光辉。当我们在制造歼-35的时候, 印度那款光辉战斗机,学名叫HAL Tejas,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折腾,到现在还在生产线上一边出货一边升级。中国这边呢,从歼-10起步,一路冲到歼-20、歼-35,甚至六代机原型都开始试飞了。印度人没急着换赛道,就死磕这款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这股子韧劲儿还真有点意思。咱们不妨捋捋时间线,看看这背后的门道。 1983年,印度政府拍板启动LCA项目,就是为了替换老掉牙的米格-21。那个时候,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接手主责,目标是造出一款本土化的轻型战斗机,强调自力更生。1988年,项目定义阶段结束,法国达索公司帮忙审了审设计,定下三角翼布局。转眼到1990年代,风洞测试和原型建造推进得磕磕绊绊。1993年,第一架技术演示机TD-1下线,但真正原型机PV-1直到2001年1月才首飞。那年头,印度航空工业还挺依赖进口部件,发动机用的是美国GE F404,航电系统也得从国外拉线。 对比中国歼-10,那可就快多了。歼-10项目从1980年代末启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主导,1998年3月23日首飞成功。短短几年,2003年就正式服役人民解放军空军。歼-10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鸭翼加三角翼设计,俄罗斯AL-31F发动机起步,后来国产WS-10跟上。生产速度惊人,到2002年就出首批量产机,订单直奔数百架。印度光辉还在原型验证阶段,中国这边已经批量组装,边境巡逻都用上了。为什么差这么多?中国工业基础厚,供应链稳,研发周期短。印度呢,官僚主义和资金拖后腿,项目一延再延。 光辉的路没那么顺。2003年,第二架原型PV-2飞起来,2007年PV-3跟上,但重量超标、气动不稳这些毛病纠缠了好几年。2010年,印度空军签了40架Mk1的合同,但交付推到2015年才实现初始作战能力(IOC)。那时候,中国歼-20已经上天了。歼-20项目从2008年左右正式立项,2011年1月11日首飞,成都飞机公司操刀,重型隐身战斗机,鸭翼布局,WS-10C发动机。2016年公开亮相珠海航展,2017年3月正式入役。到2025年,歼-20产量破300架,双座版也开始测试,航电升级到相控阵雷达,导弹挂载BVR-15。印度光辉Mk1呢?2016年首架交付空军,2021年全作战能力(FOC)认证,但总共就20多架在服役,机动性好、成本低,但隐身性能弱,作战半径也就500公里。 你看,这时候印度人没慌,继续推Mk1A升级版。加装以色列EL/M-2052有源相控阵雷达,美国新款F404-IN20发动机,增加空中加油探针。2021年签83架订单,2024年9月首批两架交付,2025年计划再出20架。生产线在班加罗尔热火朝天,HAL目标是年产16架。相比之下,中国歼-35(原FC-31)从2012年首飞起步,沈阳飞机公司搞的中小型隐身战斗机。2021年10月海军版原型首飞,2024年陆基版J-35A亮相,2025年9月22日,福建舰上电磁弹射测试成功。歼-35设计借鉴F-35,DSI进气道,WS-13或WS-19发动机,预计2026年服役,出口巴基斯坦的JF-17也沾光升级。印度光辉还在纠结发动机国产化,中国这边隐身舰载机都快批量了。 再往前推,中国六代机研发更猛。2020年代初,成都和沈阳同时开工,2024年1月成都J-36原型首飞,无尾菱形翼、可变循环发动机,强调AI协同和激光武器。2025年8月,沈阳中型六代机曝光,预计2030年前服役。印度呢?光辉Mk2在憧憬中,2028-29年首飞目标,但资金和技术瓶颈大,AMCA五代机更遥远,首飞推到2030年。光辉项目总投资超100亿美元,延误30年,但印度空军离不开它,替换米格-21的83架Mk1A合同刚签,2025年9月25日又加97架,总值62370亿卢比,分六年交付。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琢磨,为什么印度这么执着光辉?说白了,自力更生是硬道理。印度不想总靠进口,苏-30MKI和阵风虽好,但技术封锁多,外汇压力大。光辉国产化率超70%,雷达、飞控都本土化,成本每架4000万美元,比歼-10便宜20%。从国际角度看,这对比反映两国军工路径不同。中国强调速度和规模,供应链全球布局,俄罗斯技术起步,美国压力倒逼创新。印度走渐进式,HAL垄断生产,私企参与少,测试周期长。 总的来说,印度对光辉的坚持不是迷恋,是战略选择。中国飞机全上天,六代机呼之欲出,但印度人晒图不说话,就这么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这话用在光辉身上还真准。
印度人不说话,只是默默在晒图,充分印证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当我们在制造歼-10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9-26 19:43:01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