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护苗战”:这场研讨会,戳中了千万家长的焦虑与期待 9月25日至26日,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教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实践设置分论坛。而这场聚焦“护苗”的会议,早已跳出学术讨论的范畴——毕竟每个屏幕背后,都可能藏着家长们辗转难眠的焦虑。 谁能想到,如今让家长最揪心的不是孩子贪玩,而是对着手机屏幕的“神秘微笑”?四川彭女士的经历戳痛了无数人:12岁女儿沉迷AI陪伴软件,与“霸总”人设的虚拟角色聊起露骨内容,而这款标注“17+”的软件,早已成了初中生们的“秘密基地”。更可怕的是,有人用AI绘图技术恶意篡改未成年人图片,将纯真影像变成低俗漫画,这样的隐蔽伤害,比直白的不良内容更难防范。 “斗智斗勇”成了当代亲子关系的关键词。北京萧女士给手机设了青少年模式,却被孩子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绕开;湖南中学生小王的“经验之谈”更扎心:找爷爷拍张自拍,就能刷脸解除所有限制。家长们要么“一刀切”收手机引发对抗,要么放任不管暗藏风险,这种两难处境,在研讨会的茶歇时间成了最热烈的讨论话题。 但这场会议没有只停留在“摆问题”。会上发布的进展让不少人松了口气:升级版“未成年人模式”已实现一键同步所有设备,人脸解锁让“绕开”难上加难,更关键的是分龄内容池终于告别了“低龄化一刀切”——8-12岁能看科普,13-16岁有编程教程,连微信都能定制支付限额。这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限制,而是懂孩子也懂家长的柔性保护。 法治实践分论坛上,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更是振聋发聩:三年受理1200余件涉网案件,近七成是未成年人大额充值,平均标的额超8万元,不少家庭因此陷入困境。法官明确的边界让人心安:孩子绕开监管要担责,家长疏于监护会影响维权,平台更是要守住“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救济”的底线。更令人期待的是,《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已落地,AI训练终于有了“伦理紧箍咒”。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我们无法把他们拉出数字世界。但研讨会传递的核心共识是:保护从不是“隔绝”,而是教会他们在数字世界里安全行走。就像有专家提出的,学校开“算法认知课”,社区建无网娱乐空间,家庭用亲子活动替代屏幕时间,再加上技术防护和法律兜底,才能织密这张保护网。 屏幕那头的你,或许也曾为孩子的上网问题头疼过?是试过无数次“青少年模式”仍被绕开,还是见过令人心惊的不良内容?这场“护苗战”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妙招,毕竟每个家长的经验,都是保护孩子的重要力量。ai人工教育
AI时代的“护苗战”:这场研讨会,戳中了千万家长的焦虑与期待 9月25日至2
金顺娱乐
2025-09-26 20:11: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