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复杂的调整,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结果,既有过去的伤痛,也有如今的合作与共赢。 回望历史,清朝在19世纪中期的被迫割地,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特别是《瑷珲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区域,被割让给了沙俄。 这些土地的面积巨大,足以吞噬好几个省份,象征着中国在那个时期的脆弱与无奈。 当时,地方将领在沙俄的强大压力下签署了这份协议,中央政府无力干预,最终导致《北京条约》的签署,确认了这一领土的归属。 这一损失,使得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海参崴地区,这不仅是战略上的重大损失,还意味着中国失去了通向太平洋的天然出海口。而这一段屈辱的历史,虽然普通民众并不深入了解其中的复杂条款,但他们通过家乡的老地图、长辈的讲述,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无助与耻辱。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失地的痛苦与愤怒依然存在。 地名的改变,意味着归属的丧失,而这种失落感,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几乎成为一种集体的阴影。 国家的脆弱,让无数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了无奈与压迫。 可历史并非一成不变,国家的命运也不是直线发展的。从那段屈辱的历史到今天,中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政治和经济界限,形成了一种更加紧密、务实的伙伴关系。 过去,中国的土地和资源的记忆是以百年来的长远眼光来看的,而今天,随着双方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合作,这种关系变得更加直接和实用。 例如,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满足了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也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铁路、公路等领域,已成了俄罗斯乃至整个欧亚地区的关键链接。 双方合作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通道,更是一条经济和贸易的血脉。 在支付结算上,双方的合作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美元结算模式,更多的交易是以人民币结算的。 人民币的结算比重逐年上升,尤其在中俄之间,人民币的使用比例已接近九成。 这不仅展示了双方经济合作的深度,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日益崛起。 通过这种方式,双方不仅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还提升了各自的金融独立性和战略灵活性。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基于现实需求和国家利益的选择。 务实,成了这一系列合作的核心,不是盲目站队,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最有利的合作模式。 无论是能源、贸易,还是支付方式,双方的合作都在一步步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体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全球竞争力。 最为关键的,是谈判桌上权力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曾几何时,沙俄的强大在19世纪横扫一切,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在对待中国时,完全处于上风。 而进入20世纪后,虽然苏俄在1918年曾承诺归还中国土地,但因政权动荡、经济萎缩、内外困扰,最终这些承诺成了空洞的口号。这些历史事例一再提醒我们,国家的真正力量,始终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今天的局势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剧本已经不再重演。现在的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市场优势,已然成为全球的重要影响力。 在类似“西伯利亚力量2号”这样的重大项目上,双方的博弈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凭借自身庞大的市场,始终在价格上坚持自己的底线。 相比之下,俄罗斯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选择相对有限的策略,最终只能做出妥协。这种权力的逆转,恰恰是过去那个屈辱历史的鲜明对比。 如今,双方的合作基础不再是模糊不清的政治承诺或压迫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是明确且公正的商业合同,权利与责任对等。 通过这种“明算账”的方式,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加务实、更加可持续。 这并非意味着形成了某种封闭的“反美阵线”,而是形成了一种更加灵活、多元的合作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中国与俄罗斯都在独立地发展与其他重要伙伴——例如金砖国家、伊朗等——的关系。 铭记历史,既是为了警示自己:“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亦是为了不让仇恨与偏见束缚今天的选择。 务实合作的态度,并不意味着遗忘过去,反而是以历史为镜,做出最符合当下国家利益的选择。 最终,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曾经的“血泪账”转化为未来的“共赢账”,走向一个更加平等与合作的未来。
据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称,俄罗斯正在训练东大空降部队,以应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