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硫磺岛战役中,一名日本士兵躲藏在岩洞里不断地向美军打冷枪,美军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十分恼火,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小鬼子隐藏在一个岩洞里,使用枪弹很难消灭他,美军便将岩洞包围,并对他进行警告、劝降无效后,愤怒地使用火焰喷射器将鬼子烧死在岩洞里。 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的转折点之一,日方早在美军登岛前就进行了长时间的工事准备。 与之前日军在太平洋其他岛屿“滩头阻击”战术不同,日本指挥官栗林忠道采取的是“纵深防御”作战模式,把部队藏在地下通道、岩洞、混凝土碉堡里,不主动出击,而是等美军进入防区后再实施打击。 这套战略虽然没能改变战役结局,但确实极大拖延了美军推进速度,也增加了美军伤亡。 而那名潜伏在岩洞中的日本士兵,其实就是这套防御体系的一个小小节点。美军士兵在推进时常常听到零星枪声,却找不到目标,那种“敌在暗处,我在明处”的压迫感是非常强烈的。 这名士兵并不是临时起意藏身岩洞,而是被部署在一个事先挖掘好的射击点中。这个射击点与外部有复杂的通风口和观察孔,而且不易被发现。 他使用的是一支当时日军常见的步枪,偶尔向接近的美军射击,极具隐蔽性和干扰性。对于正在推进的美军来说,这种“看不见的敌人”极具心理压力。 因为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遭遇不明方向的冷枪,士兵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不仅拖慢了速度,也极大地消耗体力和神经。 面对这种情况,美军采取的方法也体现了他们在岛战中不断演化的战术。单靠步兵火力压制是不行的,因为敌人根本不露面,也不会像常规战斗那样与美军对射,于是美军开始依靠火焰喷射器与爆破手段清除这些岩洞。 火焰喷射器在硫磺岛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清剿这种难以靠常规武器解决的据点时,几乎成了“标配”。 在这起具体事件中,美军在确认了射击点的准确位置后,先是尝试喊话、广播,意在劝降,但始终没有回应。 可以理解,日方当时的战斗精神强调“玉碎”,即使独守孤洞也绝不投降,这种态度在当时被视为军人的荣耀。最终,美军不得不使用火焰喷射器将该名士兵连同所在的岩洞一同清除。 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个局部的战斗细节,但其实它反映出两个核心现象。第一,日本士兵的战斗意志和战术部署确实给美军带来不小困扰。 第二,美军在岛战中对抗“地下敌人”的方法也在持续进化。从早期依赖火力压制,到后来有计划地清除岩洞、利用火焰喷射器、甚至发展出专门的洞穴战战术,这些都说明战争不只是比拼武器,更是比拼适应能力与反应速度。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胜负游戏,它是一系列决策、策略与执行力的叠加。一个人、一个洞、一把枪,在硫磺岛这种“岛屿地狱”中,竟也能成为战术层面上的变量,这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所以说,这场“岩洞冷枪”的插曲虽然短暂、残酷,却真实、典型,也提醒我们,在战争这台庞大的机器里,从不缺乏令人唏嘘的微观故事。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