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将这场无声的战略转向推到了聚光灯下。文章指出,中国对美政策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 这波主动上门的背后,是中国近期一系列反制措施带来的实际压力。从 2025 年 3 月美国加征 20% 关税开始,中方的回应精准又有力:对美棉花进口砍了 80%,德克萨斯州的棉农们一下没了主要买家。 大排量汽车进口降 70%,美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应声下滑。更关键的是天然气进口彻底中断,四十多天里美国能源出口商连一单都没接到。这些数据不是空穴来风,连美媒都承认,实际冲击远超预期。 没人觉得这是简单的报复。中方早就在布局替代方案,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成了新货源,俄罗斯和中东的液化天然气也源源不断运进来。 这种底气还藏在高科技领域,去年对镓和锗的出口管制至今影响深远,要知道中国占着全球 90% 的镓市场和 68% 的锗市场,美国半导体产业差点断了原料。 有分析说这是 “选择性进口” 策略,其实本质是对贸易结构的掌控力,想靠施压让中国让步,早就行不通了。 所谓的 “战略转向”,更像是实力对等后的正常反应。2024 年中美贸易额还逆势涨了 3.7%,达到 6882.8 亿美元,这么深的绑定怎么可能说断就断?但中国也清楚,光靠合作换不来尊重。 美国一边搞《芯片法案》限制技术,一边在供应链上想 “去中国化”,中方自然要拿出反制手段。就像镓锗管制那样,不是要搞脱钩,而是守住技术主权的底线。 美方代表团去中关村看创新企业时,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他们想摸清中国的高科技底子,更想探探合作的可能。 毕竟美国 90% 的磁铁原料靠中国,新能源和国防产业都捏在别人手里,中西部豆农的库存还堆着,这些现实痛点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中方的态度一直稳,见面就说 “相互尊重是基础”,既给了对话的机会,也没藏着底线。 新加坡媒体说的 “结构性变化”,或许该换个理解角度。这不是放弃和平解决,而是不再用单方面妥协换表面平静。 从贸易反制的精准度到资源管控的底气,再到面对美方访华时的从容,都透着大国该有的样子 —— 能合作时坦诚相待,被施压时绝不手软。毕竟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关系稳不稳影响的是整个世界。 现在美方主动迈出了对话的步子,接下来能不能真的拿出诚意?是继续搞技术封锁、贸易施压,还是坐下来好好解决分歧?这恐怕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
百姓事记簿
2025-09-29 12:27:23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