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

笑看云烟 2025-09-29 21:45:40

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在中国人的心里,大海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它有两张面孔:一张温和,是通向外部世界的友谊桥梁,另一张冷峻,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前线,理解这两层感受,其实就是理解今天中国海洋态度的关键。   先看古代,那时候,大海意味着财富和交流,中国人几千年来并没有跨海去侵略别人,反而是靠着海洋,把丝绸、瓷器和茶叶送到世界各地。 汉代时,南海上就已经跑起了商船;唐代广州成了世界一流的港口,朝廷还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外贸,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人把海洋当成了一条通道,一条做买卖、交朋友的通道。   明朝的郑和更是代表,几百艘大船,两三万船员,浩浩荡荡下西洋,最远跑到非洲东岸,他们带去的是中国的工艺品和茶叶,换回的是香料和宝石。 一路上打仗的记录几乎没有,唯一的一次动武也是为了清剿海盗,和后来欧洲殖民者靠炮舰去抢夺金银、奴役原住民相比,这完全是两个逻辑。   可这种对海洋的浪漫想象,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打碎了,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从海上打进来,不仅轰开了广州城门,也轰碎了中国人对“海洋=机遇”的认知,从那之后,大海不再是桥梁,而成了外敌入侵的伤口。   接下来的百年几乎是一部“海上入侵史”,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日本从海上打败北洋水师、夺走台湾,八国联军更是从天津大沽口一路打到北京,几乎每一次国耻,都和海洋有关。 更严重的是,列强逼着清政府开港口、签条约,把经济重心从内陆拉到沿海,直接把中国推到他们的炮口之下,那时的海洋,成了国家生死攸关的战场。   这段惨痛的历史,深深刻进了新中国的骨子里,新中国立国后最强调“和平”,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核心就是: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不搞侵略,这是被欺负过后总结出的教训。   军事上,中国提出“积极防御”,意思很直白:别人不犯我,我绝不会主动出击,可要是谁胆敢挑衅,那就必须准备好承受反击。 朝鲜战争就是个例子,当时美军从仁川登陆,直逼鸭绿江,同时还把军舰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来说,这已经等同于战火快烧到家门口,所以才出兵保家卫国。   这种“前线意识”一直延续到今天,冷战时期,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部署基地,搞所谓“岛链封锁”,如今又常常以“航行自由”为名,在南海挑事。 中国人看这些举动,不会觉得是“例行巡航”,而是直觉联想到1840年以来那一幕幕炮舰外交的翻版,所以中国在海洋问题上表现得强硬,并不是要扩张,而是一种深层的不安全感和对历史重演的高度警惕。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对海洋最美好的想象,一条和平交流的通道,那么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则留下了最痛苦的记忆,大海是外敌进攻的前线。 今天的中国在海上的每一步选择,都是在这两段记忆之间寻找平衡,既想守住和平发展的初心,又不得不随时提防外部威胁。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月上柳梢头a人约黄昏后

月上柳梢头a人约黄昏后

1
2025-09-29 23:30

所以,咱得以攻为守!!!

猜你喜欢

笑看云烟

笑看云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