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73岁的李隆基又要谋反了,他想从儿子李亨手中夺回皇位。思来想去,他决定

历史脑洞 2025-10-01 00:14:47

757年,73岁的李隆基又要谋反了,他想从儿子李亨手中夺回皇位。思来想去,他决定效仿武则天,一介女流65岁都能当皇帝,自己为何不能逼儿子退位呢? 757年,长安城光复,73岁的李隆基回来了,此刻的身份是“太上皇”。听着挺尊贵,其实就是个高级退休老干部。他琢磨着,想从亲儿子李亨手里,把那把龙椅给抢回来。 这种恍惚,在他见到儿子李亨的那一刻,变成了现实的耳光。 父子俩在咸阳见面,那场面,绝对是奥斯卡级别的。俩人抱头痛哭,一个“父皇受苦了”,一个“我儿辛苦了”,眼泪鼻涕一大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生离死别后的重逢。进了长安城,李亨要给老爹牵马,李隆基死活不让。这出“父慈子孝”的大戏,演给天下人看,告诉大家:我们李家,内部很团结,没毛病。 但戏就是戏,关上门,谁心里没点小九九?李隆基住进了曾经处理政务的兴庆宫,每天好吃好喝,看着歌舞,好像日子又回到了从前。可他毕竟是李隆基,是那个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两次豪赌,把自己送上皇位的狠人。你让他安安分分当个吉祥物?他做不到。 他开始频繁地接见一些旧臣,和当年的心腹们喝喝茶,聊聊天。比如大将军陈玄礼,还有那个忠心耿耿的太监高力士。这在李亨看来,信号就太危险了。退休老领导总跟在职干部吃饭,你让现任领导怎么想? 这时候,李隆基心里就冒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效仿武则天。 这事儿特有意思。当年,李隆基可是亲手终结了“武韦之乱”的后遗症,清算了太平公主的势力,他骨子里是对女性干政这套东西极其反感的。可现在,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他想到的精神导师,居然是武则天。 他肯定这么想过:“武则天一个女人,60多岁了,都能从李家手里把江山拿过去,改国号叫周。我李隆基,正儿八经的李唐天子,开创了盛世,如今虽然老了,难道连我儿子都斗不过?” 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也是绝望中的一根稻草。他看到了武则天成功的先例,却刻意忽略了自己和武则天处境的根本不同。 武则天那是经营了几十年,从高宗的皇后到太后,一步步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朝堂上下的关键位置全是她的人。她称帝,是水到渠成。可李隆基呢?他是在一场全国性的大叛乱中,仓皇出逃,威信扫地。马嵬坡兵变,他连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眼睁睁看着杨玉环被赐死,杨国忠被乱刀砍死。那一刻,他已经不是那个言出法随的皇帝了,他更像个被哗变士兵绑架的人质。 他的权力基础,在逃出长安的那一刻,就已经崩塌了。而他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乱世中各路节度使和军队拥立的新核心。李亨手里有兵,有地盘,有名分,这才是硬通货。 所以说,李隆基的“谋反”念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场悲剧。他有的,只剩下“太上皇”这个空头衔,和一些老臣的同情。 真正给李隆基致命一击的,是一个叫李辅国的太监。这家伙原来在高力士手下混,不得志,后来跟了太子李亨,一路陪着他从马嵬坡到灵武,是李亨的头号心腹。李辅国这人,嗅觉极其灵敏,他看穿了李隆基的不甘心,也看穿了李亨内心的恐惧。 他不停地在李亨耳边吹风:“太上皇住在兴庆宫,天天跟外人接触,高力士他们整天在旁边嘀咕,这对您可不是好事啊!” 李亨性格有点软,但不是傻。他知道老爹的能量,也害怕夜长梦多。于是,他默许了李辅国的行动。 接下来的事,就非常不体面了。公元760年,李辅国带着兵,直接闯进兴庆宫,说是奉皇帝的旨意,请太上皇“搬家”。搬去哪儿?西内甘露殿。那地方,说白了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冷宫。李隆基当时正骑着马,被这阵势吓得差点掉下来。高力士立马挡在马前,冲着李辅国吼:“你放肆!” 李辅国冷笑一声,把高力士也给办了。流放! 曾经权倾朝野的“第一宦官”,就这么被一个小辈给收拾了。 这一下,李隆基的牙被彻底拔光了。他被软禁在甘露殿,身边的心腹一个个被调走,女儿、妹妹想见他一面都难。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所谓的“谋反”,更像是在这种窒息环境下,一次绝望的挣扎。史书记载,他曾秘密联络旧部,但计划很快就败露了。李亨没把老爹怎么样,毕竟是亲爹,但把参与的人,比如永王妃,都给处理了。这是最后的警告。 从757年回到长安,到762年去世,这五年,对李隆基来说,比当皇帝的四十年还漫长。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对着墙壁,回忆自己的一生。回忆开元盛世的万国来朝,回忆和杨玉环在华清池的恩爱,也回忆马嵬坡的血与泪。 最终,这位曾经伟大的帝王,在无尽的孤独和抑郁中走到了生命尽头。更讽刺的是,在他去世后仅仅13天,他那个一直活在恐惧和猜忌中的儿子李亨,也病死了。

0 阅读:3843

评论列表

凝志志

凝志志

16
2025-10-08 00:33

活该!这个昏君,硬生生的把盛唐玩完,要不是他荒淫无度,大唐至少还能多挺100年!

波澜迭起 回复 11-17 07:10
屁 表面上看起来是军阀和中央的抗争 实际上是士族门阀和寒门学子的对抗 底层人民在藩镇那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安禄山第二年就死了 结果安史之乱还持续了好几年 到后来 更是草草结束 说明唐朝阶层已经分裂 底层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鸟关陇贵族 府兵制的溃败 算是终结了西魏以来关陇贵族的根本 就是唐玄宗不出来安禄山 也会出来张禄山 黄禄山 再说了 不是底层人民的支持 藩镇哪有底气对抗朝廷 若是底层人民都心系中央 哪个藩镇敢独立 再说了 你要是唐朝人 一身本领 但是因为不是关陇门阀后代 处处被排挤 被打压 反而在藩镇能混个一官半职 你会不会去藩镇 说白了就是 唐朝制度出现问题 挡住了普通人的上升空间 导致了普通人对中央政府 离心离德导致的后果

卫可孤 回复 波澜迭起 11-17 11:53
不是士族与草根的对抗,是关陇集团与山东豪强的对抗。从北齐始山东豪强就强于关陇,但北齐精神皇帝频出断送了大好河山,但齐之败于周非战之罪,故隋末混乱时窦建德在旧齐河北之地一呼百应,但关陇又出一个不世出的李二公子,生生掐灭了齐地的反抗,但河北旧民依旧不鸟关陇。武氏当政借山东打压关陇,矛盾有所缓和。开元天宝时期关中关东的矛盾又开始积聚,安史之乱不过是火种一下引爆了河北,此后魏博藩镇常年袭扰中原,朱温和朱邪克用得魏博可得天下

Jason

Jason

9
2025-10-16 12:21

有些人从历史上看活得长是绝对的错误。拿李隆基来说,如果早死个十几年应该可以和他太爷李世民争一下唐宗这个称号归谁。

凝志志 回复 11-08 09:33
30年大胆点!

用户11xxx04 回复 凝志志 11-16 15:53
不需要,李林甫没死之前让位置就行了,这样锅在李林甫头上,善后归李享。开元盛世当背景,千古一帝也可以整上一整!

月夜

月夜

8
2025-10-13 12:54

屁的伟大帝王,前期还可以,后期就是他把唐朝折腾完的,从他之后唐朝就没啥气候了

凝志志 回复 11-08 09:34
大唐掘墓人!中国历史的罪人

用户10xxx95 回复 11-16 15:35
前期还是用他奶奶留下的人来执政的 后期是用他的眼光 结果怎么样?一目了然

用户17xxx94

用户17xxx94

7
2025-11-16 15:59

后期他也耽于享乐了,哪个能够帮他弄到钱花,他就亲近哪个,就想着把日子混完了完事。可是皇帝这个位置哪里是可以躺平的,你想安乐,别人不一定愿意给你安乐。

GGG

GGG

5
2025-11-16 16:24

也不回想一下是怎样的行为把大唐的精气神给抽光的

用户10xxx58

用户10xxx58

4
2025-10-12 13:19

枉顾人伦,享乐至上,福害苍生,如今报应不爽,何不乐哉

冬瓜儿

冬瓜儿

1
2025-10-08 09:56

没有武则天,哪来的唐盛

大中消息

大中消息

2025-11-17 07:34

乾隆皇帝和他一样,前期都是精明勤政的君王,有大帝之资,后期都是耽于享乐,唯一不同的是同样面临边境内乱,大唐都被打进首都灭国了,而清朝以血腥暴力的手段平息了而没有动乱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