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龙斌再提“和中”遭郑丽文驳斥,在27日的第二场党主席辩论会上,郝龙斌再次提出了

史鉴奇谈 2025-10-01 09:00:47

郝龙斌再提“和中”遭郑丽文驳斥,在27日的第二场党主席辩论会上,郝龙斌再次提出了“和中”政策,却遭到郑丽文的驳斥。郑丽文指出应该是“和陆友陆”,而不是“和中”,因为我们是一个中国。   郝龙斌率先抛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沿用了过往提及的“和中”政策,话语里透着对两岸和平互动的期待,还隐约带着自己任内推动双城论坛的底气。他的表述不算激进,却在现场掀起了波澜。   郑丽文几乎是立刻接过了话头。她没给太多缓冲,直接亮出了不同意见,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坚定。她明确驳斥了“和中”这个说法,给出的理由像颗定心丸,更像记清醒剂。   郑丽文强调,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和陆友陆”,而非“和中”。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每个字都砸得很实。她紧接着点出了核心逻辑,这个逻辑也是两岸关系的根本前提。   她告诉在场所有人,我们同属一个中国。这个前提容不得半点模糊,“和中”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解两岸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在根本立场上就站不住脚。   这番话瞬间抓住了关键。要知道,国民党历来把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当作两岸政策的基石,郝龙斌自己也多次表态认同“九二共识”是和平发展的基础。   可“和中”这个词,确实在表述上留下了模糊空间。民进党这些年最爱抓着这类字眼大做文章,动辄扣上“卖台”或“隐性台独”的帽子,郑丽文显然早看透了这层风险。   她的驳斥里藏着更深的考量。当前岛内氛围正在变化,“我是中国人”的论述逐渐敢被摆上台面,网红“馆长”的大陆之行更打破了不少信息茧房。   在这样的节点上,两岸论述容不得一丝马虎。郑丽文的“和陆友陆”,既守住了“一个中国”的底线,又传递出交流善意,比“和中”的表述更精准,也更难被对手攻击。   郝龙斌并非没有自己的立场。他早年就用“小轿车撞火车”比喻过两岸关系,深知对抗没有好结果,还提出过通学、通婚、通就业的“新三通”构想,盼着实现“两岸一家人”。   可辩论场上拼的就是精准度。他的“和中”提法,即便初衷是推动和平,也架不住表述上的瑕疵。郑丽文的反驳,本质上不是否定和平交流的目标,而是纠正表述上的偏差。   这场交锋也折射出国民党内部的共识与分歧。大家都想守住两岸和平的基本盘,都认同“九二共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论述的拿捏上,有人偏保守,有人更锐利。   郑丽文的风格本就偏向直接。她此前就说过“如果因为说我是中国人就没选票,请你加入民进党”这样的硬话,这次驳斥自然也带着同样的鲜明态度。   她的论述显然更贴合当下的舆论环境。绿营的“抗中保台”牌已经失灵,民众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和平与发展。“和陆友陆”的说法,既回应了民众对交流的需求,又堵住了绿营挑刺的口子。   郝龙斌没能当场给出有力回应。他或许意识到了表述上的疏漏,毕竟自己一直强调“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与郑丽文的核心主张其实并无冲突。   这场小小的辩论插曲,其实是个重要信号。它说明国民党的两岸论述正在走向更精准、更坚定的方向。模糊地带正在被压缩,“一个中国”的底色越来越清晰。   毕竟两岸关系不是儿戏,每一个提法都可能被过度解读。郑丽文的驳斥,与其说是针对郝龙斌个人,不如说是给所有候选人提了个醒:论述可以温和,但立场必须坚定;目标可以务实,但表述不能含糊。   从首场辩论张亚中提“恢复国统纲领”,到罗智强喊出“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再到这场郝龙斌与郑丽文的交锋,国民党的两岸路线正在辩论中逐渐明晰。   最终大家都得回到同一个根基上。这个根基就是国台办反复强调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九二共识”是和平发展的前提。脱离了这个根基,任何“和谈”都只是空中楼阁。   郝龙斌的“和中”或许是表述失误,郑丽文的“和陆友陆”则是精准校准。这场辩论没有真正的输家,因为它让“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交锋中更加凸显,这才是两岸关系最坚实的压舱石。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刘结一谈两岸关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