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名中年男子去旧货市场淘书。突然,他被旧书中滑落的几张泛黄的纸片

清幽画师君 2025-10-01 18:03:05

1996年,山西一名中年男子去旧货市场淘书。突然,他被旧书中滑落的几张泛黄的纸片吸引,后来,居然找出了84张这样的黄纸。他激动地问摊主:“老 板,怎么卖?”精明的摊主狮子大开口:“3000元!”没想到,男子说:“行,帮我保管好,我马上去筹钱!” 王艾甫1941年出生在山西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那里是革命老区。他从小就接触到战争留下的痕迹。1959年12月,他18岁时应征入伍,加入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担任班长,接受军事训练。196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抗美援越作战。在越南,他属于探照灯营,负责夜间照明和阵地防御。部队转移过程中,他背负装备穿越泥泞道路,完成照明支援任务。1971年,转战老挝,继续执行类似职责,操作设备协助反击空袭。作战间隙,他维护探照灯,确保稳定工作。1976年,升任探照灯营正连职管理员,处理后勤事务。1981年3月,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山西省检察院。起初处理基层案件,审查卷宗,奔波于太原市区和周边县镇。1986年6月,调任助理检察员,参与调查,骑自行车取证,记录证人信息。 1993年6月,王艾甫因健康原因提前退休。退休后,他开始收藏军事历史资料,常去旧货市场挑选旧书和文物。在家中整理钱币和抗战图片,向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旧址捐赠200余套文史资料。2008年,返回左权县,筹建辽县抗日战争纪实馆,用自家积蓄购置展品。馆内陈列抗日实物,他摆放展板,悬挂图片。2009年9月,纪实馆开馆,他迎接首批观众,讲解展品来源。这些经历让他对历史保持敬畏,也为后来发现烈士资料打下基础。他亲历战争,知道牺牲的代价,这影响了他退休后的选择。 1996年春节刚过,王艾甫走进太原南宫文物旧货市场。摊位林立,他弯腰在旧书摊前翻动书籍。拿起一本《太原战役资料选编》,几张黄纸滑落。纸上列出姓名、籍贯、年龄、部队和阵亡日期。这些是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的原始登记。他继续搜寻,从这本书和其他旧资料中找出更多纸片,总共84张,记录866名烈士信息。纸张边缘泛黄,有的折痕深重。他计数纸片时,摊主走近察看内容。摊主报价3000元,这对退休职工是笔大钱,但他同意,让摊主暂存纸片。他快步回家,取出存折和散钞,妻子帮忙凑齐3000元。第二天返回市场,递过钞票,接过资料抱回家。回家后,将纸片摊在桌上,查看籍贯分布。 这些纸片涉及烈士多为20岁左右新兵,最小18岁,籍贯遍布湖南、山东等地。王艾甫抄录信息,通过邮局翻电话黄页,查找号码,拨打电话核实亲属。确认后寄出信件,附上通知书复印件。有的烈士标注无亲属,他仍查询档案。他乘坐绿皮火车和长途汽车,前往各地走访。为一名山东籍烈士,三次去临沂,徒步翻山,鞋底磨穿三双。在村庄挨家敲门询问,记录老人回忆,最终找到烈士妹妹。那位老人接过资料,修缮家中灵位。他自费打印资料、邮寄信件、支付车费,27年行程30多万公里。太原烈士陵园人员协助查询档案,他拍摄坟墓照片,带给家属。 王艾甫走访多名家属,递上副本,对方致谢,他搀扶起身。帮助200名烈士信息归还亲人,将52份通知书送到手中。年轻人帮忙上网整理电子资料,他拒绝资助,坚持自掏腰包。这些努力源于他亲历战争的体会,知道烈士牺牲值得铭记。他视此为使命,确保名字不被遗忘。83岁时,仍继续这项工作。整个过程花掉多年积蓄,有时冬天不开暖气,但他说这些钱花得值。烈士名单来自太原战役,那场战斗中,许多士兵来自全国各地,为解放太原付出生命。王艾甫买下纸片后,逐一核实信息,避免错误传递。他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补充档案缺失部分。有些家属已迁居,他通过户籍系统追踪地址。 在寻找过程中,王艾甫遇到过信息不全的情况,比如籍贯只写村名,他查阅地图和老黄历确认位置。一次为河南籍烈士,他去开封走访,翻阅村志,找到后代。家属收到通知后,补办烈士证书,享受政策待遇。这些事让他看到历史的延续。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关键一役,涉及多支部队,王艾甫的资料正好填补部分空白。他与陵园合作,将名单刻入碑铭。27年来,他不求回报,只为让烈士名字回家。有些纸片字迹模糊,他用放大镜辨认,避免遗漏。整个行动靠一支笔、一部电话和双脚完成,没有外部资金支持。 王艾甫的经历显示,一个普通人也能做大事。他从士兵到检察官,再到退休寻亲者,一步步走来。买下那些纸片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历史的责任。摊主开高价,他没讨价还价,直接筹钱,显示出决心。资料回家后,许多家属重修灵位,焚香祭拜,传承记忆。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媒体报道过,但王艾甫低调,不张扬。年轻人加入帮忙,用电脑建档,提高效率。他分享经验,教别人怎么核实信息。整个故事接地气,就跟邻居聊天一样,讲的是真事,没什么花哨。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