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才了!”重庆,一个21岁小伙子,不打游戏,不刷手机,也不看电视,除了读书外

小斌斌说科技 2025-10-02 13:54:59

“太有才了!”重庆,一个21岁小伙子,不打游戏,不刷手机,也不看电视,除了读书外,利用空闲的时间竟然手搓了一套机械战甲,穿身上之后战甲能自动开合,还可以接入AI语音,和战甲对话!网友:“不说了,点赞吧,这是大神”。

21岁的重庆交通大学大三学生黄彦钧,用了三年多时间,靠自己的双手“攒”出了一套能自动开合、语音交互的机械战甲。

视频里,他站在堆满工具和金属零件的工作室里,对着空气喊了一声指令,眼前的金属铠甲立刻发出电子音回应,胸甲缓缓弹开,内部的传感器依次闪烁扫描——这不是电影特效,是一个大学生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拼出来的真实作品。

他对机械的兴趣从小就有。小学三年级时,家里买了一辆遥控车,其他孩子都抢着玩,他却把车拆开,把齿轮、线路全摊在客厅地板上,蹲在那儿研究半天。

妈妈嫌他把玩具拆得乱七八糟,他却举着满是油污的小齿轮笑着说:“我就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转。”

到了高中,他偶然看了《钢铁侠》,屏幕里托尼·斯塔克穿上红色战甲飞起来的画面,让他盯着电视挪不开眼——“我以后也要做自己的机甲”,这个念头从此扎进了心里。

上大学选了机械工程专业后,他把这个爱好和专业结合了起来。大一跟着老师学机械制图,下了课就去图书馆查动力装甲的资料,笔记本上记满了伺服电机的参数、不同材料的强度对比。

大二时,他用铝合金和3D打印件拼出了第一只机械臂,刚动两下关节就松了,举不起半公斤重的东西。

他没放弃,翻了几十篇关于机械联动的论文,又找学长借实验室的测力计,反复调整电机的位置和齿轮的咬合度,折腾了三个月,才让那只手臂能稳定活动。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2023年。之前他做的都是单个部件,后来他想把全身装甲连起来——头盔要能跟着头部转动,胸甲和腿甲得同步开合。

那半年他几乎每天泡在工作室,把每个关节的螺丝拧了又松,改了二十多版设计图,终于让全身装甲能协调运动。

接着他找了开源的语音识别接口,把自己的声音录进去反复调试,直到战甲能听懂“打开头盔”“启动自检”这类指令,回应的声音是他自己调的,有点像钢铁侠的电子音,但更沉稳些。

今年年初,“黄维斯”终于完工。整套战甲覆盖了头盔、胸甲、臂甲、腿甲,不用手动穿脱,关节会根据体型自动调整松紧。

最让他满意的是AI交互功能——不是简单的声控开关,而是能做“全身自检”:喊一声指令,战甲会从头顶开始,用内置的传感器扫描每个部位,有问题就提示“左臂甲螺丝松动”,没问题的话会回复“状态良好,随时可以启动”。

跟国外那些机械战甲爱好者比,黄彦钧的版本更像一个完整的作品。有人只做头盔,有人拼个能动的胳膊,他却把所有部分串成了一个系统。

今年学校举办科技展,有个企业工程师问他:“你这战甲的联动逻辑是自己设计的?”他点头,工程师拍着他肩膀说:“一般本科生做不出这么完整的系统。”

今年9月,他带着“黄维斯”去了重庆高新区的科技展,围过来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有人问“能飞吗?”他笑着回答,现在还没加动力模块,但自己在尝试换碳纤维材料,想让重量减轻一半。

已经有两家科技公司找他谈合作,一家想帮忙优化装甲的承重结构,另一家想把语音交互模块升级成更智能的对话系统。

他说接下来的计划很清楚:先把材料换成碳纤维,让战甲轻便一些,再试着加微型动力装置,以后或许能辅助人抬重物,或者在工厂里做一些重复劳动。

其实黄彦钧的战甲一点都不“黑科技”——它是无数个周末泡在工作室的晚上,是画废的几十张设计图,是拧坏的三把螺丝刀,是被电机烫到的几个小伤口堆出来的。

他没有天赋异禀,只是把“喜欢”变成了每天的坚持:别人打游戏的时候,他在画机械图;别人刷剧的时候,他在调电机的转速;别人纠结选什么社团的时候,他已经在实现自己的“钢铁侠梦”。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只会玩手机”,可黄彦钧这样的孩子,用行动证明热爱从来都不是空话。他不是什么“天才大神”,只是一个拿着工具把梦拼出来的大学生。

当更多年轻人愿意把兴趣变成专业的积累,把“想做”变成“去做”,我们的科技才会真的有活力。少年强不是口号,是每一个在车间里拧螺丝的瞬间,每一次调试成功的欢呼,是攒着劲儿把梦变成现实的勇气。

黄维斯的盔甲还沾着工作室的机油味,黄彦钧的下一个设计图已经画了一半。那些藏在金属和线路里的热爱,终会变成推动世界往前跑的力量——就像他说的:“我想做的,不是一个只能看的玩具,是真的能帮到人的机甲。”而这样的年轻人,就是我们最该珍惜的“未来”。

0 阅读:121

评论列表

nature

nature

2
2025-10-02 17:26

就他拿手机那逼出我是不信他不刷手机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