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白宫宣布 2025年10月2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对外宣布,由于美国政府停摆,导致的裁员人数可能达到数千人,而且这些裁员“很可能”发生,并且“很快”就会发生。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政府停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说白了,就是国会与白宫未能就年度拨款法案达成一致,联邦政府无法获得预算支持,非核心部门只能被迫“暂停运营”。 这事儿在美国政坛不算新鲜,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那次停摆,足足持续了35天,创下美国历史上最长政府停摆纪录。 当时约80万联邦员工受影响,其中约42万人被迫无薪工作,另外38万人被临时解雇,即便后来国会通过法案补发了工资,但中间一个多月里,不少家庭要靠透支信用卡、向亲友借贷才能维持房贷、子女学费等基本开支,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现在莱维特一句“数千人裁员”“很快发生”,听着数字不如2018年惊人,但对每个可能被裁的家庭来说,都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危机。 这些要面临裁员风险的,从来不是白宫里拿着高薪的核心官员,而是基层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可能是国家安全局里核对基础信息的文职人员,是社会安全金申请窗口耐心解答疑问的审核员,是国家公园里维护步道、检票引导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边境检查站里仔细登记入境信息的职员。 他们拿着中位数约5.5万美元的年薪(远低于联邦官员平均薪资),干着保障社会运转的基础活儿,却要成为两党预算博弈的“牺牲品”。 更讽刺的是,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国会议员的薪资由国库法定支付,即便政府停摆也不会中断,可这些基层员工连“下个月工资能不能按时到账”都要打个问号。 别觉得这事儿只和联邦员工有关,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很快就会感受到连锁反应。2018年停摆期间,社会安全金的新申请审核周期从常规的10-14天延长到3周以上,不少等着这笔钱治病、养老的老人急得夜不能寐;机场安检人员因无薪工作出现请假潮,部分机场不得不关闭安检通道,导致航班延误率同比上升23%。 现在要是真裁了数千人,这些公共服务只会更滞后——申请福利要等更久,出行要花更多时间,甚至国家公园的垃圾都可能无人清理,最后受委屈的还是那些没权没势的普通人。 说到底,这哪是什么“政府停摆导致的裁员”?分明是政客们在预算谈判中互不相让,却把后果转嫁给了基层员工。他们用“很可能”“很快”这种模糊的表述,既不想承担决策责任,又不愿给出具体的安置方案,只留下一群人在焦虑中等待未知的“裁员通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哥伦比亚总统这趟中国行,估摸着能记一辈子!人兴冲冲飞了十几个小时到北京,本
【134评论】【30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