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交通员不幸被捕,伪军押着他前往日军宪兵队领赏,途中一位日伪军趁着四下无人,悄声对他说:“一会枪声响了,你就跑…”[无辜笑] 当时在山东昌邑一条黄土路上,十几个伪军押着一个人往县城走,被押的人叫徐宁,是我方的交通员。 烈日晒得人睁不开眼,路上尘土飞扬,他心里清楚,一旦被送进日军宪兵队,基本就是死路一条,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场营救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押送队伍的头目叫于海,这人原本也是抗日队伍里的,后来带着十几个人叛变投敌了,投敌后为了表忠心,他亲手端掉了柳疃镇的交通站,还把站长李洪给活埋了。 日本人很快就重用了他,任命他当“剿共挺进队”队长,专门对付抗日力量,于海熟悉当地的路、认识当地的人,这让他成了昌北根据地的心腹大患。 县委几次想除掉他,但这家伙警惕性特别高,身边护卫又多,几次行动都没成功,后来组织改变策略,决定派人打进他的队伍里。 这个任务落到了昌潍独立营特务排排长杨继尧肩上,通过一些关系牵线,杨继尧装成走投无路想找条活路的样子,顺利混进了于海的队伍,为了保险,组织又安排了另一位战士王存仁也打入进去,两人在里面等机会。 第一次机会来得很快,于海要去柳疃赶集,独立营提前在李家埠南门外的谷子地埋伏好了,杨继尧和王存仁负责在队伍里接应,可就在行动那天,一个伪军突然跑回据点喊外面有八路军,于海立马取消了行程。 第二次机会是徐宁被抓后带来的,于海想在日本人面前立功,决定亲自把徐宁押到县城去,这次杨继尧和王存仁决定不再等了,准备在路上动手。 队伍走到李家埠南门外,于海觉得这里离警备队近,应该安全,就命令在路边树荫下歇脚。 杨继尧和王存仁对了个眼神,时机到了。 一声枪响,于海应声倒地,其他伪军一下子慌了神,四处乱跑,徐宁反应极快,趁乱挣脱绳子就往路边高粱地里冲。 杨继尧和王存仁也迅速离开现场,按原定路线撤退。 这次行动一举两得,既除掉了叛徒于海,又把被捕的同志救了出来,对当时的昌北根据地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胜利。 像于海这样的叛徒,对根据地的危害往往比日伪军本身还大,他们了解我方的组织结构、熟悉同志们的面孔、知道联络方式和秘密地点,一旦叛变,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 所以在敌后抗战中,除奸和反特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不光要和日伪军打,还要防范内部的叛徒,这种两面作战的压力可想而知。 杨继尧和王存仁能够成功完成任务,靠的不只是勇气,更重要的是耐心和冷静,他们打入敌人内部后,一直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既要保证行动成功,又要保证自己能安全撤离。 这种深入虎穴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可能暴露身份,但为了根据地的安全,为了同志们的生命,他们选择了这条最危险的路。 那是一个需要用生命和鲜血换取每一寸生存空间的年代,正是有了这些勇敢的人,才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剧情比谍战片还刺激!原来历史上真有这样的无名英雄,穿着伪军的衣服干着最危险的工作,太佩服了!” “于海这种叛徒死有余辜!对自己人下手比敌人还狠,幸好咱们的同志够机智,直接内部清理门户了。” “看到内应悄悄说‘枪响就跑’那段汗毛立起来了……当年这些情报人员心理素质得多强啊!” “提醒我们记住:历史课本上一句‘敌后斗争’背后,都是这样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 如果穿越回1942年,你认为自己有能力潜伏在于海这样的汉奸身边吗?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档案馆
1942年一交通员不幸被捕,伪军押着他前往日军宪兵队领赏,途中一位日伪军趁着四下
轩叔观察
2025-10-05 10:26:0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