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有一个地主偷偷放走了一名革命人员,但是当还乡团的成员想要因此逮捕他时,

轩叔观察 2025-10-05 11:26:37

1946年有一个地主偷偷放走了一名革命人员,但是当还乡团的成员想要因此逮捕他时,他却瞪着双眼,盛气凌人地说道:“你知道我弟是谁吗?想抓我,下辈子吧!”[无辜笑] 那天下午还乡团队长赵元和带着七八个人,押着朱玉和路过郭家的田埂,郭良知正在地头查看秋收情况,看到被五花大绑的朱玉和,他突然走上前去,趁着队伍松散,他抽出随身的匕首,三两下割断了绳子,低声说了句“往北跑”,朱玉和愣了一秒,转身就冲进了芦苇荡。 赵元和反应过来,举枪对准郭良知,郭良知站在原地,语气平静:“你知道我弟是谁吗?想抓我,下辈子吧。”这话不是虚张声势,他弟弟郭良德是扬州县参议员,堂侄郭自立是邻乡乡长,他父亲当年是北洋军官,旧部在地方保安系统里还有不少人,这张关系网,让他在那个乱世里说话有分量。 赵元和气得发抖,但没敢开枪,他连夜上报县府,准备拿郭良知问罪,结果第二天到县里,正好撞见郭良德和县长在办公室喝茶聊天,县长听完赵元和的汇报,摆摆手说“纯属误会”,赵元和只能憋着火离开。 郭良知敢这么做,不只是仗着家族势力,郭家虽是地主,但家里常年订阅进步书刊,他自己也不是那种只知道收租的地主,1938年游击队断粮,他开仓借出两百石稻谷,1942年大旱佃农交不起租,他主动宣布当年免租,他在镇上开的米铺和后院的厢房,后来被证实是地下组织的情报联络点。 这些事在当时知道的人不多,但都被悄悄记在了组织的档案里,解放后清理档案时,有人翻出一份1947年的材料,上面写着“郭良知,开明士绅,可争取”。 放走朱玉和这件事,郭良知从头到尾没跟家里人商量,他后来跟侄子说过一句话:“该做的事,想清楚了就做,不用等谁批准。”这种处事方式,在那个年代既需要胆量,也需要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他很清楚,自己既要有所作为,也得有所依靠。 1983年县档案馆整理旧档案,在一本泛黄的名册里发现了郭良知的名字,上面记着“两处联络点、三次掩护撤离”,工作人员按着地址找上门,发现老人正坐在院子里补渔网,问起往事,他只是点点头,说“都过去了”,不愿多谈。 郭良知的故事没有传奇色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方式做了认为该做的事,他借助家族资源在乱世中周旋,也用实际行动守住了心里那条线,这种在风险中保持判断、在压力下坚持选择的能力,可能比单纯的勇敢更难得。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老爷子是真硬气啊,心里有杆秤,手里有张牌,乱世里能这么活真是大智慧。”   “说明那时候情况复杂,不是非黑即白,地主里也有好人,不能一棍子全打死,得看具体为人。”   “他弟弟和县长喝茶那段太真实了!自古以来都是朝中有人好办事,没这层关系,他再有良心也可能当时就没了。”   “最佩服的是他解放后主动交地契,一句‘人有担当,地才有魂’,境界一下就上来了,这是真明白人。”   “朱玉和说他‘手很稳,和量稻田间距时一个样’,说明他平时就是踏实做事的人,救人时也不慌,太厉害了。”   “历史往往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推动的,他们没留下名字,但做了最正确的选择。致敬!”   都说“乱世先保命”,但郭良知却选择冒险救人。如果他当时没有那么硬的“关系”兜底,您觉得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