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裆开个口,玉珠挂一串,路人看傻了。 不是穿衣服,是把隐私当展品。 淘宝上架三天

微光下的暮色 2025-10-06 20:16:07

裤裆开个口,玉珠挂一串,路人看傻了。 不是穿衣服,是把隐私当展品。 淘宝上架三天,平台立马删了,不是良心发现,是怕被举报到关门。 设计师说这是“玉锁护身”,可谁家护身符挂那儿? 毕业秀上没人拦,一上电商,全网劝退。 艺术不是遮羞布,流量也不是免死金牌。 成都太古里巡逻队备了风衣,见人穿这裤子,先劝,不听就报警。 这事在网上吵翻那天,我正好刷到买家晒的实拍图。镜头里姑娘站在商场扶梯上,那条裤子的“开口”对着上行的人群,几颗青白色玉珠随着脚步晃悠,旁边大妈攥着购物袋往旁边躲,眼神里全是没法说出口的别扭。评论区里有人喊“艺术自由”,可点开那些喊得最凶的账号,主页全是求关注的引流链接,说到底,大家都明白,这哪是搞设计,分明是拿“出格”当生意。 后来翻到设计师的采访,年轻人对着镜头振振有词,说“玉锁”是取传统文化里“守护”的意思,还拿毕业秀上的掌声当佐证。可毕业秀是什么地方?台下坐的是老师同学,看的是创意巧思,就算有些设计大胆,也会被归到“学生作品的探索性”里。可电商平台不一样,屏幕那头是普通老百姓,是要买菜接孩子的路人,谁能接受路上撞见有人把隐私部位露着当装饰?有个网友说得实在:“艺术可以挂在美术馆墙上,可穿在大街上,就得守人间的规矩。” 更有意思的是平台的反应。三天就下架,不是觉得设计低俗,是后台举报信息堆成了山。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猎奇商品”,要么是印着不雅图案的T恤,要么是打着“解压”旗号的危险玩具,平台总是等舆论发酵了才动手。说白了,只要没到“可能关门”的地步,这些踩着底线的商品,在他们眼里就是能赚流量的“香饽饽”。这次成都太古里直接备了风衣,巡逻队员接受采访时没说狠话,就一句“怕路人觉得不适,也怕穿的人被围观难堪”,对比之下,倒是比平台和设计师多了点人情味儿。 前几天路过太古里,真见着巡逻队劝人。一个小姑娘穿了条类似款式的裤子,只是开口没那么大,队员递过风衣让她披上,笑着说“这天儿早晚凉,披着也暖和”。姑娘刚开始还嘴硬,说“我穿什么是自由”,直到旁边几个游客举着手机拍照,她才红着脸把风衣穿上。其实没人要拦着谁追求个性,可自由从来不是没边界的。你在自己家里爱怎么穿都行,但到了公共场合,就得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不是束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 那些拿“艺术”当借口博眼球的人,早把“创作”的初衷抛到了脑后。他们算准了越出格越有流量,越有流量越能变现,却忘了公共空间不是他们的秀场,路人更不是他们流量的背景板。平台也是,总想着在“监管”和“利益”之间找平衡,可真等出了问题,再怎么删商品也挽不回大家对平台的信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微光下的暮色

微光下的暮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