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和朝鲜双方都禁止解放军与朝鲜妇女通婚,这一举措的背景是,朝鲜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严重,人口比例失衡,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人口数量。[无辜笑] 1953年7月当朝鲜停战协议签署时,整个朝鲜北部几乎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美军投下了65万吨炸弹,比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总量还多,但比废墟更可怕的,是活着的人越来越少。 战前朝鲜人口约900万,战后只剩下不到600万,最要命的是,死伤的大多是15到45岁的青壮年男性,有些村子里100个人中只有10个是成年男子,剩下的全是老人、孩子和妇女。 这种人口结构直接威胁到国家能否继续存在,没有足够的男性劳动力,田地荒着没人种,工厂空着没人开工,甚至连基本的社会秩序都难以维持,朝鲜政府很快意识到,必须尽一切可能留住育龄女性。 1953年底朝鲜劳动党中央发布内部文件,明确禁止本国女性与外国军人交往或结婚,这不是道德管制,而是最现实的人口政策,每多留下一个女性,就多一份生育可能,多一份国家重建的希望。 中国志愿军这边的纪律更严,部队下发的政治教育手册里,专门有一章讲“对朝鲜群众的纪律”,其中一条写得清楚:严禁与朝鲜女性发展恋爱关系,违者开除党籍军籍。 这条规定背后有实际考量,志愿军随时准备撤回国内,如果留下一批跨国婚姻,后续的身份、国籍、抚养等问题会变得极其复杂,更重要的是部队担心这会影响中朝关系,给朝鲜政府造成压力。 但100多万人的军队待了三年,感情这种事不是命令就能管住的,1951年志愿军67军199师战士王兴复在一次战斗后受伤,被当地妇女吴玉实救起,她把王兴复藏在自家地窖里,每天冒着生命危险送饭送药。 王兴复伤好后没回部队,而是留下来帮吴玉实种地干活,两人就这么住在一起,虽然没办婚礼,但村里人都知道他们是一对,部队找到王兴复时,他已经下定决心不走了。 这件事一路报到志愿军总部,又通过外交渠道报到朝鲜劳动党中央,双方来回磋商了大半年,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允许王兴复留下,但他必须放弃中国国籍,正式成为朝鲜公民,并且接受朝鲜政府管理。 王兴复答应了所有条件,1954年,他的档案从中国军籍转到朝鲜地方,户口落在咸镜南道,但真正结婚证要等到1962年才拿到,因为朝鲜政府一直在观察他是否真心融入当地生活。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超过130万志愿军先后入朝作战,但像王兴复这样获得正式批准的跨国婚姻,官方记录中只有这一例,不是说别的战士没有动过心,而是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纪律。 这种克制背后,一部分是纪律约束,另一部分也是对朝鲜现实困境的理解,很多志愿军战士能看懂朝鲜的人口压力有多大,知道每个朝鲜女性对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带走一个,可能就是断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政策再严格,执行再坚决,最后承受代价的还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王兴复用整个后半生,换了一段战火中的感情。值不值,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啊,牺牲的不仅是生命,还有普通人的情感和选择,向每一位志愿军老兵致敬。” “可以理解朝鲜的做法,都快亡国灭种了,肯定要先保住自己民族的根基,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虽然不近人情。” “纪律就是纪律!尤其还是出国作战的部队,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这一点彭老总做得对,必须铁腕治军,不然队伍就不好带了。” “王兴复才是真男人!为了爱情放弃国籍和祖国,这代价太大了,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后悔过?希望他们俩在朝鲜过得幸福。” “那个年代的人思想觉悟真高,一切行动听指挥,以国家大局为重,换做现在,估计很难做到吧?” “就批了这一对?说明纪律真的严明,也说明这件事在当时是惊天动地了的,需要两国高层特批,太不容易了。” 了解了这段历史和王兴复的故事,您怎么看这场“禁婚令”?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据史料记载,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和朝鲜双方都禁止解放军与朝鲜妇女通婚,这一举措的背
轩叔观察
2025-10-07 10:26: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