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核武器,现在与它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已没有取胜的把握。 2024年台海危机中,美军“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在菲律宾东部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055型驱逐舰“拉萨”号在800公里外锁定目标,歼-16战机在警戒线外巡航,而美军舰载机因缺乏安全起降区域被迫后撤。 五角大楼事后推演显示,若冲突升级,美军需将航母撤至台海以东1200公里外才能规避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打击——这款以“水漂弹道”突破现有反导系统的武器,在2024年1月东部战区实弹演习中,精准命中了南海移动靶船,令“萨德”系统拦截失败。 更令美军焦虑的是中国海军的“下饺子”速度。2025年,中国单年服役舰艇总吨位相当于整个法国海军,其中包括3艘055型万吨大驱和1艘福建舰电磁弹射航母。 福建舰的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直接打破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垄断,而其搭载的歼-35隐身舰载机,在2023年西太平洋训练中已完成昼夜起降,并与火箭军形成“卫星锁定-导弹打击”的协同作战体系。 核力量对比的逆转更具颠覆性。202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披露,中国已具备可靠二次核反击能力,而美国在亚太部署的“爱国者”导弹对改进型东风-26的拦截成功率不足20%。 这款射程覆盖关岛的导弹,在2024年6月试射中展示了反拦截装置,迫使美军将关岛基地的防御圈向外扩展300公里。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的核谈判策略。当美国要求中国参与核裁军时,中方提出条件:“请美俄先大幅削减核武库。”这一反制直接戳破美国“双重标准”——美国在五个北约国家秘密部署约100枚B61-12核弹头,却要求中国单方面削减核力量。 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承认,中国火箭军拥有超过2100枚导弹,而美军在亚太的拦截弹数量,甚至不够应对一次饱和攻击。 军事优势的背后,是中国强大的工业体系与人才储备。2025年,中国制造业总量已是美国的2.5倍,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国六个毕业班。 在科技领域,中国大学新生中34%选择工程或STEM专业,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5.6%。这种代际差距在军事技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西南边境演习中,500架无人机与PHL-191火箭炮的协同作战,实现了“侦察-打击-补炸”的全链条覆盖。 2024年高原部队装备的无人补给车,能在零下40度、海拔5500米的环境下,20分钟运送3吨物资,而传统人力运输需4小时。 哈奇森特别指出,中国的战略布局能力远超美国。连续35年,中国外长每年首访均选择非洲,向世界传递“非洲优先”的信号;而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任期未访非洲,拜登仅去过一次安哥拉。 这种长期主义在科技领域同样显著:当美国联合荷兰、日本限制7纳米以下光刻机出口时,中芯国际已在2024年3月实现5纳米芯片量产,良率满足工业需求;当美国组建“矿产联盟”垄断锂、钴资源时,中国与巴西签署锂矿协议,在巴西建提炼厂,减少对澳大利亚的依赖。 哈奇森的发言,实质是对西方对华认知的彻底修正。过去,美国习惯于通过军事威慑与经济制裁维持霸权,但2024年台海推演的失败、芯片管制的失效、矿产联盟的破裂,证明这些手段已难奏效。 更讽刺的是,当美国试图通过裁撤外交官、限制人文交流削弱中国影响力时,中国却以“一带一路”新增20个港口、促成沙特伊朗和解、与中东进行石油人民币结算等方式,构建起新的国际秩序。 这场军事与战略的双重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美国仍在用冷战思维评估对手时,中国已通过工业化积累、技术突破与战略耐心,完成了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 哈奇森的警告,或许只是西方认知调整的开端——当055型驱逐舰成为美军参考样板,当歼-20与F-35性能不相上下,当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形成“双重护城河”,世界格局的改写,早已不可逆转。 当哈奇森的发言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在军事威慑失效、经济脱钩反伤自身的背景下,美国究竟该如何定义与中国的关系?这场博弈的最终答案,或许不在战场上,而在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中。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这场东西方力量的消长?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