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店凭一己之力砸了广东的招牌!男子国庆去广东海边旅游,点了一盘炒蛏子和2只螃蟹,竟被收661元!男子:“问价格的时候不说,让我们先吃,以为海边便宜些,没想到这么贵!”网友:太狠了,这种蛏子我们这边菜市场12块钱一斤!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0月6日观威海报道,广东男子国庆海边旅游吃饭,点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总价661元! 国庆长假,阳光正好,海风带着咸湿的味道,杨先生心情也像浪花一样轻快,他带着妻子来到广东的海边,想着尝点新鲜海鲜慰劳一下自己——毕竟假期来一趟,不吃顿海鲜好像白来了。 原本计划精打细算团个购,吃得地道又实惠,结果这一顿饭,却成了让他久久回味——不是因为味道,而是那份让人咂舌的“价格震撼”。 事情的开头很寻常,结尾却让人哭笑不得。 杨先生看中了一家人气不错的餐馆,进去后才被告知团购活动“时间过了”,只能单点。 他犹豫了一下,问老板单点价是不是差不多,老板笑呵呵地说:“你先点,吃完再结。”那语气听上去像极了朋友请客似的热情,让人一时放下戒心。 于是杨先生点了两只螃蟹,老板又热心推荐:“要不要来点蛏子?今天新鲜得很!”想着既然都来了,就尝尝当地味道吧。 菜上得挺快,味道也还行,杨先生和妻子吃得挺满足。 可当他结账的时候,这份满足立刻变成了“哽在喉咙的惊讶”——账单显示:两个菜,一共661元。 那一刻,连海风都像是停了,螃蟹2.4斤,每斤188元;蛏子3斤,每斤68元。 杨先生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他刚刚吃下去的蛏子,每一口大概都在咬人民币。 他心里一阵发凉:这蛏子在菜市场十几块一斤,哪怕餐馆翻倍赚,也到不了这价啊?更别说这螃蟹,个头不大,却贵得像镶了金边。 回头一想,老板那句“先吃吧”,忽然像一张精心织好的网,明码标价没有、口头确认没有,一切都藏在“吃完再说”的模糊里。 这件事被他发到网上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有人说,“现在有些海鲜店就是看人下菜碟,一听是游客,立马开启‘豪华菜单模式’。” 还有网友打趣,“这蛏子怕不是游过黄金海岸吧?”玩笑归玩笑,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一顿饭的事,而是一种让人防不胜防的消费套路。 旅游区的“天价海鲜”,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每年假期,总有几张账单能冲上热搜。 有人愤怒,有人无奈,但结局往往相似:钱付了,气受了,店家也没什么实质惩罚。 问题不是菜贵,而是贵得不透明,价格不说清楚,消费者成了“被动吃瓜”的那一方。 从商家的角度看,也许他们觉得“反正游客来一次就走”,宰一刀也没关系。 但他们忽略了,如今的信息传播比海浪跑得还快。一顿饭就能毁掉一座城的口碑,短期赚几百,长期失去的是成千上万潜在的客人。 其实,明码标价这件事,本不该成为争议,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最基本的商业底线。 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要付多少钱,商家有义务把价格写得明明白白,像这样“吃完才知道价格”的操作,说白了就是在玩心理战——让人吃了不好意思不付,又来不及反悔。 可问题也不全在商家,很多游客出门在外,图个方便、怕麻烦,听老板一忽悠就随口答应,要真问价,心里还怕显得“小气”。 但花钱不问价,小气的反而成了自己,旅行是为了放松,不该变成一次关于智商税的考验。 好在也有不少地方在努力修复信任,比如山东日照的一些海鲜大排档主动在桌边放“公平秤”,点餐前顾客可随时称重,海南三亚有店家直接把价格印在包装袋上,让人吃得踏实。 这些细节不起眼,却是口碑的起点,诚信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气质。 杨先生那顿饭,吃掉的不只是661元,更是一份对“海边美食”的信任。 旅游可以贵一点,但不能坑,生意可以赚利润,但不能骗。 消费者该有底线,商家也该有良心,一个地方能不能让人“吃得安心”,其实就是最真实的城市名片。 或许有朝一日,当所有餐馆都能在菜单上堂堂正正写出每一斤的价格,游客再也不用担心“吃螃蟹变吃亏”,那时候的海风,才真正带着烟火气,而不是刺眼的账单味。 真正的海味,不该是“心痛的味道”,而是那份安心的鲜香。 大家有吃过这么贵的海鲜吗?欢迎在评论区里讨论。
广东惠州“小径湾餐厅,”被顾客投诉,店家喊冤,到底冤不冤。你看他这两只螃蟹还2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