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诺贝尔逝世后留下14亿,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可已经120年,这14亿为何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96年12月10日下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别墅里离开人世,这个靠炸药发家的瑞典人留下遗嘱,把相当于14亿人民币的财产拿出来设立奖项,奖励那些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和作家。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事儿挺荒唐,一笔钱就算再多,每年往外发,能撑几年?结果120年过去了,诺贝尔奖不但没黄摊子,现在一年发的奖金比当初还多好几倍,这到底怎么回事?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钱盘活了,诺贝尔基金会刚成立那会儿,管事的人想得特别保守,觉得这笔钱是老祖宗留下的,绝对不能出岔子。 于是大部分钱都扔进银行吃利息,要么买点国债,年化收益也就2%到3%,听起来挺稳当,可问题是通货膨胀根本不等人。 一战爆发后,欧洲经济乱套,瑞典政府还征了10%的遗产税,基金会账上的钱一下子缩水几百万克朗。 到二战时更惨,买的德国债券直接被冻结,奖金从最高的10万克朗跌到2万,获奖的科学家拿这点钱连实验室设备都更新不了。 基金会的人这才意识到,光靠吃利息是混不下去的,1953年,他们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钱投到股市和房地产里去,这在当时可是个冒险的主意,毕竟给学术奖项搞投资,听起来就不太靠谱。 可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他们挑了些稳当的蓝筹股,比如通用电气和瑞典钢铁公司,又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买了几处房产收租金,没几年,资产就回升了,奖金也慢慢涨回来。 更绝的是1987年那次操作,当时全球房地产市场火热,瑞典的房价涨得飞快,基金会的人却觉得有点不对劲,他们果断把手里所有房产清仓,刚好躲过1991年的房地产崩盘。 卖房的钱转头投进美国股市,赶上牛市,三年时间赚了20%,这种精准的判断力,说实话比很多专业投资机构都强。 当然光会赚钱还不够,得有规矩把钱守住,基金会定了个铁律:每年花出去的钱,包括奖金和办公费用,绝对不能超过资产总值的4.5%,剩下的收益全部投回本金,让本金越滚越大。 这个规矩听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可不容易,2008年金融危机时,资产跌了8%,他们也没动本金,只是暂时把奖金降到800万克朗。 等2009年市场回暖,他们又抄底买了苹果股票,每股才30美元,十年后涨了15倍,这种长期主义的眼光,才是基金会能活到现在的关键。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税收优惠,1953年瑞典议会认定基金会是公益机构,免了资本利得税,每年能省下几十万克朗。 美国后来也跟着免了海外投资的预扣税,别小看这点税,积少成多,长年累月下来,复利效应特别明显,这可是普通投资者享受不到的待遇。 现在的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着超过60亿瑞典克朗的资产,投资组合涵盖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对冲基金,分散在全球各地,他们每年还会做压力测试,模拟利率上涨2%的情况,确保冲击不超过5%。 这种专业程度,跟顶级资产管理公司没什么两样,2023年的奖金涨到1100万克朗,差不多700万人民币,够一个顶尖学者安安心心搞好几年研究。 想想看,如果当初基金会一直死守国债,别说涨了,恐怕连诺贝尔这个名字都保不住,正是因为他们敢于突破,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才让这笔钱不但没花光,反而越滚越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钱要想长期增值,光存着肯定不行,得找对方向,还得有铁一般的纪律约束,诺贝尔当年留下的不只是一笔遗产,更是一套让财富永续的智慧,这套智慧经过120年的验证,到今天依然管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经济参考网——发了120多年,诺贝尔奖金为何还没发完?
【“意外发现”的诺贝尔奖——怪异电流揭开隧穿效应】2025诺贝尔奖公布2025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