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

春秋说史 2025-10-08 16:47:47

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却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这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乞丐,后来在 1977 年北京中关村医院的走廊尽头,孤独地离开人世。 79 岁的叶企孙躺在病床上,咽气的时候,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护士收拾他的遗物,翻来翻去就几样东西:打补丁的旧衣服,还有一叠写满公式的笔记本。 这个被杨振宁叫做 “中国物理之父”、教出钱三强、王淦昌、钱学森的人,到死都没等来一句道歉,连骨灰最后扔在哪儿了,都没人知道。 可年轻时的叶企孙,那可是真耀眼啊!1898 年他生在上海的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举人,却没让他死啃四书五经,反倒教他学科学。 1918 年从清华毕业,直接去了哈佛,师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布里奇曼。 1921 年他测出的普朗克常数,全世界研究物理的人足足用了 16 年,说白了就是,那十几年里,不管哪个国家的物理学家,都得照着他算出来的数干活。 1925 年他回国,一上手就建了清华物理系,还搭起中国第一个现代物理实验室,把以前 “只讲理论、不动手” 的物理课,改成了能真刀真枪做实验的实在学问。 更厉害的是他看学生的眼光:1934 年破格录取钱学森,怕钱学森基础不扎实,专门凑了个导师组,从数学到力学,挨个帮他补短板。 后来钱学森总说:“我能搞导弹,最早的底子,都是叶先生给我打的。” 叶企孙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攒下啥家产,心里全装着学生。 钱三强刚进清华时,实验总做不好,叶企孙陪着他熬了三个通宵,手把手教。 王淦昌想研究核物理,没钱没设备,叶企孙偷偷把自己的科研经费拨给他。 李政道出国前,叶企孙把珍藏的外文资料全塞给他,嘱咐说:“别惦记我,好好学,将来回来报效国家。” 可就是这么个 “大师的摇篮”,在时代的风浪里,被摔得粉碎。 1957 年反右运动,就因为他抗战时帮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调过战略物资,直接被划成 “右派”,清华物理系主任的职务说撤就撤。 1968 年文革更狠,红卫兵闯进他家,把他按在地上批斗 “特务”,还关进牛棚折磨了一年多。 等放出来时,叶企孙背也驼了,话也说不清了,以前随便就能报出普朗克常数的脑子,也变得浑浑噩噩。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落难的时候,那些他曾经倾囊相授的学生,大多只能远远看着。 钱学森早年受他破格提拔,可 1950 年代后因为政治运动,渐渐跟他疏远;连他最疼的几个弟子,也不敢上门探望。 不是学生无情,是那年代太特殊,没人敢拿自己的前途赌。 可叶企孙从没怨过谁,偶尔坐在门口望着清华的方向,嘴里喃喃念叨:“学生们都好,就好……” 1977 年他走的时候,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没悼词,没花圈,简单得像送一个陌生人。 直到 1986 年,中国科学院才给他彻底平反;1992 年,127 位海内外学者联名要设 “叶企孙奖”;2010 年清华给他立了铜像,上面刻着:“他终身未娶,视学生如子女;他成就卓著,却甘为人梯。” 现在再想叶企孙的故事,最戳人的不是他教出了多少大人物,而是他一辈子的选择。 哈佛博士能留在美国拿高薪,他偏要回国建物理系;能靠科研扬名立万,他偏要当人梯,把机会让给学生;落难了被全世界抛弃,也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有人说叶企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他的辉煌里,藏着国家科技崛起的希望;他的委屈里,映着一个时代对人才的亏欠。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这个名字:那个把一辈子都给了中国物理和学生的人,不该被遗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叶企孙传》、《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