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 2025年10月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两项人工智能战略,名字挺直白,一个叫“应用人工智能”,一个叫“科学中的人工智能”。 这不是欧盟第一次给AI产业开药方,但从实际处境看,这次的战略更像在“技术主权”的执念与“现实短板”的夹缝中寻找出路,看似精准发力,实则难掩深层矛盾。 欧盟此次战略的核心诉求很明确:摆脱对中美技术的依赖。战略草案里直接提到,要警惕技术被“武器化”,毕竟现在欧洲的AI技术栈几乎处处受制于人。 高端AI芯片主要靠外部供应,本土能拿得出手的企业寥寥无几;云服务市场七成被美国公司占据,连政府部门用的AI工具都多是“舶来品”。 为了破局,战略提出要在医疗、制造这些关键领域推广本土AI方案,还计划靠2000亿欧元的InvestAI计划建AI超级工厂,可这些规划落地的难度远超想象。 这笔钱里有一大半要靠私营企业掏,而欧洲经济刚在复苏期,企业对这种长期高风险投资大多持观望态度,去年全年欧洲AI初创公司的融资额还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钱从哪儿来都是个问题。 然而,欧盟引以为傲的监管体系,如今成了创新的“双刃剑”。 欧盟早就靠《人工智能法案》打响了全球AI监管第一枪,把医疗诊断、生成式AI都划入高风险范畴,违规罚款最高能到年营业额的七成。 这种严格监管本想打造“可信AI”的金字招牌,却无意间抬高了企业的生存门槛。 Meta公司之前就因为数据合规问题,在欧盟暂停AI模型训练快一年,直到去年年底才找到合规方案恢复运营,换成小公司根本耗不起这种时间成本。 为了给创新松绑,马克龙在巴黎AI峰会上特意宣布简化监管流程,甚至砍掉了拟议的“AI责任指令”,可这种朝令夕改反而让企业更迷茫,不少初创公司干脆把总部搬到了监管更宽松的新加坡或加拿大。 成员国之间的利益拉扯,更让战略落地成了“集体喊口号,各自算小账”的局面。 欧盟27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产业需求差得太远,德国眼里的优先级是用AI升级制造业,巩固“工业4.0”的优势,法国一门心思要抓科研转化,想让本土的Mistral AI成为欧洲版OpenAI。 而东欧一些国家更担心AI会抢了就业岗位,对建厂、推广技术这类事本就不积极。 之前AI超级工厂选址讨论了大半年没结果,就是因为德国想把制造枢纽放慕尼黑,法国坚持要把科研中心放巴黎,互相不让步。 连254个数字创新中心的升级预算都被砍了,从之前的3亿多欧元降到2.73亿欧元,钱撒得太碎,每个领域都沾点光,最后哪个都没力气真正推进。 欧洲并非没有差异化优势,只是这些优势被内部壁垒拆解得支离破碎。 法国的Mistral AI靠轻量化模型和开源策略闯出了名气,这种低能耗的“绿色AI”路线本可以成为欧洲的特色,但这家公司的核心团队里有不少是从硅谷挖回来的人才,本土培养的专家还是留不住。 德国的工业数据积累全球领先,可75%的跨国企业怕踩合规红线,宁愿让数据躺在服务器里也不敢共享,一个跨三国的工业AI项目光协调数据权限就花了八个月。 欧盟想靠《数据法案》打破这种僵局,可法案9月刚实施,企业还在观望,所谓的“数据自由流动”目前还停留在纸面上。 网友对此的讨论很实在,有人觉得欧洲的“可信AI”路线有前景,毕竟现在大家越来越在意数据隐私,欧盟的监管标准说不定能变成全球通行证。 但更多人指出,技术竞争拼的是速度和生态,美国已经砸5000亿美元建数据中心,中国的AI服务器出货量占了全球三成,都在埋头搞基建、建生态。 而欧洲还在为工厂选址、监管细则争论不休,等超级工厂2026年投产时,中美早就进入算力产能释放期了,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还有人戳破了“技术自主”的假象:欧洲造AI芯片需要的光刻设备得从荷兰买,生产材料依赖日本,真遇到供应链波动,再宏伟的战略也得停摆。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总说AI是“欧洲的机会”,但机会从来不是靠战略文件堆出来的。 两项新战略确实找准了问题,即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缺协同,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规划多完美,而在能不能打破“监管捆住创新、分歧打散资源”的怪圈。 Mistral AI的成功证明欧洲有技术潜力,德国的工业基础说明有应用场景,可这些零散的亮点凑不成完整的产业链。 信息:欧盟发布两项战略加快人工智能应用 2025-10-09 06:15·金台资讯
辛瓦尔和他兄弟最终都得留在以色列,永世做为以色列的奖杯展示。以色列军方电台和
【192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