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高志凯在辩论赛中的一句话:“我祖先修长城的时候,你祖先可能还在被链子锁着当奴隶”这几天一直在刷屏这话一出来,网友炸了,有人说“怼到肺管子”,有人说“历史的巴掌扇得响”。 近年来,美国频繁以“规则制定者”自居,试图通过关税战、技术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甚至抛出“去中国化”的荒谬论调。 2025年8月的瑞士日内瓦国际辩论赛上,美媒记者艾布拉姆斯故技重施,声称“中国是威胁”,却没想到碰上了高志凯这块硬骨头。这位兼具外交官、律师、金融家多重身份的学者,没有按常规路线反驳,而是直接掀开了历史的底牌。 “我们军费占GDP比重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军队的任务是保护国际航运,不是威胁谁。”高志凯边说边举起手中的《国防白皮书》,“倒是你们,自诩人权卫士,可曾算过印第安人的血账?” 他话锋一转,现场大屏幕突然播放起19世纪美国寄宿学校的纪录片——那些被强制同化的印第安儿童,3100多个年轻生命消逝在“文明改造”中。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援助的数据在屏幕上滚动:1200所学校、无数条公路,与美国的殖民史形成刺眼对比。 真正让对手破防的,是那句关于祖先的对比。当高志凯提到“长城”时,现场有西方观众发出嗤笑,可他紧接着的“链子锁着当奴隶”瞬间让气氛凝固。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它用最朴素的历史事实,撕开了西方“文明优越论”的伪装。五千年前的长城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象征,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大陆,奴隶贸易正盛,印第安人被赶尽杀绝。这种时空交错的对比,让所谓的“人权导师”瞬间沦为历史的小丑。 更绝的是,高志凯没有停留在历史层面,而是用现实数据补刀。他指出,中国是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额连续五年突破6000亿美元,“你们制裁大疆,结果五角大楼自己买了80架中国无人机,想卡稀土脖子,却发现F-35战机的发动机磁体全靠中国供应”。 这些细节,都是高志凯团队连夜从联合国档案馆、美国国防部报告里挖出来的,精准到型号、数量的反驳,让对手连“数据不实”的借口都找不到。 这场辩论的余波远未结束。网友们把高志凯的发言剪成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有人翻出美国建国249年里打了227场战争的记录,对比中国“不主动挑事”的外交传统;有人算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而美国同期却在搞“脱钩断链”。 更有趣的是,印度主持人阿纳布在另一场辩论中,听到高志凯说“中国行,印度更行”时,激动得直拍桌子,当场反驳美国嘉宾:“美国的总统不是印度的总统!”这种连锁反应,恰恰说明高志凯的辩论击中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心声。 从外交部翻译到耶鲁法学博士,从摩根士丹利副总裁到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他见过邓小平会见基辛格时的坚定,也经历过华尔街资本博弈的残酷,这些经历让他深谙一个道理:对抗西方话语霸权,不能靠情绪宣泄,而要用他们制定的规则反制。 就像他用联合国人口司数据反驳人权指控,用专利数量证明科技创新实力,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让对手无处遁形。 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网络热梗,被网友戏称为“历史的巴掌”。它之所以能引发共鸣,不仅因为怼得解气,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真相: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而是能平静地讲述自己的历史,用事实让对方哑口无言。 当高志凯说“我们有能力灭掉美国,但更重要的是让14亿人过好日子”时,他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锋芒,更是一个大国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来自14亿人团结的力量。 看完这场辩论,有人问:为什么一句历史对比能让西方破防?或许答案就在长城的砖石里,在非洲学校的黑板上,在每一个中国人“靠自己”的信念中。 那么,大家觉得这样的反击够不够解气?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BBC主持人挖坑设套,高志凯笑着甩出数据:"贵国机构刚发的报告,要不一起看看?"
【23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