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定不再使用美国港口,并向特朗普政府开出罚单,最高税率提升78%,既然特朗普坚持征收港口费,中方将采取反制措施使其无法获得相关收入,同时强调中国市场并非唯一选择且具有战略灵活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了一项针对中国船只的港口收费政策,从10月14日开始,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建造或运营船舶,都要按净吨位缴纳费用,起步价就是每吨50美元,三年后还要涨到140美元。 单艘船舶最高可能被收取150万美元的附加费,累计停靠费用甚至能达到350万美元,美方给出的理由是要保护本土造船业,保障港口安全,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看看全球其他主要港口的收费标准就知道了,荷兰鹿特丹港收费大约12美元一吨,新加坡港也就15美元左右,美国直接开出3倍以上的价格,明显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就连美国国内的商船航运协会都公开反对,他们很清楚这笔费用最终会转嫁到企业和消费者身上,让美国人买东西更贵,但特朗普政府铁了心要推行这项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是想通过抬高运营成本,逼迫国际航运订单回流美国船厂。 同时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领域的优势地位,问题是美国造船业的现状根本撑不起这个野心,目前美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已经不到1%,全球船队规模只剩下80艘左右。 反观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56%的造船订单,每年能生产1700艘各类船舶,全球90%的商船都是中国制造,造船业是个需要完整工业体系支撑的产业,美国这些年工业空心化严重,配套的产业链条早就断了。 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竞争力,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的反应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商务部很快就宣布了针对性的反制措施,对美国光纤企业加征反倾销税,德拉克通信被征收78.2%的税率,康宁是37.9%。 OFS-费特是33.3%,这些企业之前通过各种手段规避原有的反倾销税,现在调查结果出来了,他们销售的产品参数跟被征税产品完全一样,这次是躲不掉了,要知道中国市场占全球光纤需求的60%。 这一轮加税下来,美国企业要么大幅提价,要么就得放弃市场,更直接的反制体现在航运领域,中国的航运企业迅速调整了航线布局,上海港新开了12条直通拉美和非洲的航线,深圳盐田港也增加了11条东南亚航线。 中远海运和东方海外这些大型航运公司,把原本停靠洛杉矶的12条美线转到了墨西哥的恩塞纳达港和加拿大的鲁珀特王子港,虽然这些港口规模小一些,但通过铁路中转,货物到达美国中西部只需要多花36个小时,运输成本反而能降低22%。 这个调整既避开了美国的港口费,又不影响正常的贸易往来,美国港口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9月第一周,长滩港的集装箱处理量同比下降了41%,码头上大量工人闲置,连带着卡车运输和仓储业务都受到影响。 洛杉矶港在2023年有38%的吞吐量来自中国货物,光是中国船舶带来的各项费用一年就有12亿美元,现在中国船不来了,这部分收入直接没了,行业协会预测,到2026年美国西海岸港口的收入可能减少120亿美元,23个州大约15万个就业岗位会受到波及。 受影响的不只是港口本身,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商特别着急,因为按照新规定,三年后美国LNG必须用美国制造、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运输,可现实情况是美国本土根本没有足够的运输船队,很多已经谈好的订单没法履行。 路易斯安那州的LNG码头原本计划向中国出口200万吨货物,现在连船都找不到,订单堆在那里干着急,美国农产品出口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每艘船多收150万美元,大豆的出口成本就要涨15%,最后还是美国消费者买单。 反观那些接手了中国航线的港口,生意倒是好得很,墨西哥的曼萨尼约港投资27亿美元扩建,吞吐能力从350万标箱提升到1000万标箱,加拿大的温哥华港直接接收了分流过来的货源。 这些国家凭借地理优势和灵活的政策,轻松拿下了原本属于美国港口的市场份额,中国这次的应对策略其实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中国市场确实重要,但绝不是没有替代选择。 通过RCEP框架,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已经达到5970亿美元,中欧班列的运量增长了40%,红海航线成了欧洲汽车出口的新通道,这张越织越密的贸易网络,让中国在面对单边主义压力时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特朗普政府本想通过港口费政策实现"美国优先",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港口收入暴跌,相关企业订单减少,物价上涨,连美国媒体都在质疑这个政策的合理性。 全球供应链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单靠行政命令想要重塑整个体系,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单边霸凌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