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王建煊近日公开提出一项倡议:号召中国14亿人每人每天捐出一元钱,在全球推广“捡回珍珠计划”。 王建煊站在公益论坛的讲台上,身后屏幕跳动着两组数字。 7.7万,这是“捡回珍珠计划”20年资助的学生总数。 5000亿,若14亿人每天捐1元,一年能攒下的善款总额。 “这些钱,不是施舍,是给中国未来的‘珍珠’,也是给世界的‘纽带’。” 这场公开倡议,让一个蛰伏20年的公益计划,突然成了全网热词。 这事被曝光后,人们翻出旧闻,原来“捡回珍珠”早不是新鲜事。 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 王建煊在大陆农村调研时,看到了让人心痛的一幕幕。 在那些破落的校舍里,有孩子蹲在墙角写作业,铅笔头短得捏不住。 有女孩捧着课本掉眼泪,她考了全县前三,却因交不起学费要辍学。 还有个男孩,父亲重病,母亲靠卖鸡蛋供他读书,他在作文里写“想当老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 “这些孩子像珍珠,被生活的泥沙埋住了。” 王建煊说道:“他们不是没潜力,是没机会。” 他跑遍浙江、安徽的20多所乡村中学,发现“家穷学优”的孩子扎堆。 有的班前三名全是低保户,有的宿舍里,孩子的奖状贴满墙,枕头底下却塞着捡来的旧书。 2007年,他牵头成立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推出“捡回珍珠计划”。 在重点高中设“珍珠班”,每个班50人,全额赞助学费、生活费、住宿费。 学校申报后,基金会要数据筛查、电话访谈、视频见面,甚至实地家访,确保每个“珍珠生”真符合“家穷学优”。 第一年,基金会只凑到30万,勉强开3个班。 但到2021年底,就变成1631个班,覆盖25省区市199所学校,7.7万学生受益。 2024年,20周年之际,他们统计贵州毕节的彝族女孩阿依,从珍珠班考进北师大。 四川大凉山的男孩小林,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回乡支教。 还有甘肃的张姐,本科毕业后进了国企,每月给基金会捐200元。 基金会工作人员说:“这些孩子现在反哺社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问:“捐钱就行,何必管那么多?” 王建煊的答案很实在:“光给钱,可能养出‘巨婴’;给钱+教做人,才能养出‘脊梁’。” “捡回珍珠计划”从不是简单的“兜底”。 每个珍珠生入学,要上“品德课”。 彝族班的老师记得,有个女孩因自卑不敢说话,志愿者带她去杭州看西湖,告诉她:“你的家乡有索玛花,和西湖的荷花一样美,你要像花一样绽放。” 后来她成了县里的语文老师,说“要把自信传给更多娃”。 每年基金会发执行报告,从善款流向到学生名单,一一公示。 2024年的报告里,能看到贵州某珍珠班的开支明细,60%用于学费,20%是生活费,10%是师资培训,10%是活动经费。 20年深耕国内,王建煊的野心更大了。 “中国有14亿人,每人每天捐1元,一年就是5000多亿。” 他在论坛上算这笔账,“这些钱,能帮亚非拉的贫困孩子上学。等他们长大,成了医生、教师、政要,会记得中国的善意。这不是‘投资’,是给人心种种子。” 他举了个例子,非洲肯尼亚有个女孩,父亲早逝,母亲靠卖水果供她读书。 若“捡回珍珠计划”能资助她上高中,她未来可能成为医生,回到社区服务。 也可能进入政府,推动中肯合作。 “这些人,会成为中国的‘民间大使’。” 但推广并不顺利。 有人质疑:“国内还有孩子上不起学,为啥先管国外?” 基金会回应:“优先国内,但不忘全球。我们调整了策略,国内继续扩珍珠班,海外试点选最需要的地区,比如东南亚乡村校。” 有人担心“道德绑架”。 王建煊拍着胸脯:“自愿!量力而行!企业可以批量捐,普通人可以月捐,甚至不捐钱,当志愿者、帮宣传也行。” 现实有坎,王建煊比谁都清楚。 “1元对月入5000的人来说,是杯奶茶钱,对月入3000的多孩家庭,可能是孩子的奶粉钱。” 他在报告里写,“所以我们强调‘量力’,捐1元值得骄傲,捐0元也不丢人。” 更实在的行动在推进,基金会联合企业,搞“员工月捐计划”,企业配捐。 还和高校合作,鼓励大学生当“珍珠志愿者”。 2024年冬天,平湖论坛的视频火了。 评论区里,有当年受助的珍珠生留言:“我现在能养活自己,还能帮别人,谢谢当年的1元。” 这些光,一起汇成了“捡回珍珠计划”的底气。 它不是什么宏大的工程,是20年如一日的坚持。 王建煊说:“珍珠被捡回,不是终点,是开始。” 这些被捡回的“珍珠”,终有一天会散落在全球各地,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的善意,把“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信念,传给更多人。 主要信源:(海峡导报——86岁王建煊为公益出售自家住宅,赖士葆:他一生捐款超1亿新台币)
蔡正元认为:台湾不管通过何种方式与大陆统一,不管是和统还是武统,有一点可以肯定,
【35评论】【17点赞】